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推荐快看余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

来源:锣鼓 时间:2022/11/20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记忆;

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余庆县有8个省级非遗项目,

今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这8个省级非遗项目!

01、余庆矮人舞

余庆矮人舞,是余庆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在山间、田野表演的矮人舞,是乡民们劳作休息之余,衣服下移小腹,用泥土在肚子上画出五官,将劳动工具背篼或箩筐罩住头胸,用小竹穿袖当手,变成矮人,随镰刀、锄头等劳动工具敲击出有节奏的叮当声,通过腿、脚、臀、腰、腹部的运动,在田间土头随意舞蹈。

在庭院、舞台表演的矮人舞,以2-4人扮高人,为“竹竿人”;以1人扮笑罗汉,为“扁担人”;以4-8人扮矮人,为“地下人”,同台进行表演。

矮人舞的形象设计作为民间文化遗产,其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其舞蹈来自民间劳作,表演风趣、活泼,歌曲旋律幽默诙谐,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02、黔北打闹歌

黔北打闹歌,是余庆县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劳动歌谣。打闹歌演唱形式多样,时而歌师独唱,时而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时而分组对唱,时而一问一答式演唱。演唱内容已较为灵活,既有固定歌词,也可“见子打子”即兴编唱。其鼓点激越多变,曲调高亢粗犷,唱词丰富多彩,讲板诙谐风趣。歌头较舒展、自由、高亢;主歌节奏短促,常两小节、三小节分句,句间衔接自然;歌尾热烈而紧凑。节奏鲜明的锣鼓点子,伴以色彩丰富的唱腔,歌似山间游云,时而高亢舒展,时而急促多变,别具乡野风味。

03、余庆花灯戏

余庆人春节期间唱花灯的习俗,起源于唐僖宗乾符年间。余庆花灯戏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分为锣鼓灯和丝弦灯两种。锣鼓灯是以锣、鼓、钹、丁锣为伴奏乐器。丝弦灯是以胡琴、三弦、笛子为伴奏乐器。余庆花灯戏以灯笼为灯具,竹篾、皮纸扎糊,四周贴彩色剪纸,下缀流苏,灯中燃烛,竹竿高挑,俏丽鲜亮。

一拨花灯队,有唐二1人、幺妹1人、执灯者7人、伴奏3-4人、唱者数人、报子(负责联络者)1人,锣鼓灯还有“茶头”和“土地”各1个。总人数至少在15人以上。其中主要表演角色是唐二和幺妹,故又称“唐二花灯”。唐二(丑角),男扮,脸部涂色,鸡毛粘眉,木炭画须,戴烂草帽,反穿羊皮袄,一手拿蚊刷,一手拿蒲扇。幺妹(旦角),一般是男扮女装,脸涂胭脂,头戴假发凤冠,彩裙艳服,一手拿折扇,一手执绸巾。

花灯戏千多年来,格调未改、唱腔未改、装束未改,除大型文艺活动舞台需要增加幺妹而外,基本保持原汁原味。演出时灯烛辉映,唐二么妹诙谐幽默,栩栩如生,众人帮腔伴舞,气势热烈。已成为余庆人民过年过节时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

04、余庆龙灯

余庆龙灯,始于唐代。有“正月十一至十六日谓之灯节”、“各村或醵金为龙灯”记载。康熙年间,玩灯达到鼎盛时期,有“迎春东郊,戏陈傀儡,踏歌元夕,灯走鱼龙。”记载。

余庆龙灯分为布龙和草龙。布龙由竹篾、纸、布等扎制,一般未分节,长约30米左右,特殊情况下才分节,每户一节,最多时有节,龙内点灯,由成人玩耍。草龙由竹篾、谷草等扎制,长约4至5米,龙身遍插燃香,夜间由儿童玩耍。

耍龙是玩龙灯的高潮,耍龙时,牌灯开路,乐鼓相伴,鱼虾狮灯随行;用油灯或腊烛遍插龙身之内,龙体通红透亮;1人举着“宝珠”在前上下左右翻滚,另1人举龙头去追逐、抢夺“宝珠”,还有十余人举着的龙头翻滚跳跃,腾挪盘旋,有踩长凳、翻跃八仙桌等舞龙形式。两旁接龙、观龙者用土制花炮朝舞龙喷射。彩龙飞舞,金花四浅,锣鼓喧天,颇为壮观。每年正月十四日观赏耍龙活动人数上万人。

05、泥塑技艺

泥塑工艺技术,是余庆县白泥镇人黄泽富于年开始自学成材,独自研究创造的手工技艺。

泥塑造型有人物、植物、飞禽、走兽昆虫等如:牧童、核桃、板栗、花生、鸡、鸭、牛、猫、蜜蜂、碗、盆等,构思精巧,造型逼真、具浮雕感和国画味。先将红岩捣细,去掉杂质,再加水和成面团状,用手捏制,用木质工具修饰,置于通风处阴干,入窑后加温至摄氏度左右,烧24小时冷却即成,它分本色泥塑和彩色泥塑。年10月,余庆县白泥镇艺人黄泽富的作品在“贵州省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崭露头角。年4月,在全国旅游纪念品工艺和内销工艺品供应交流会上,《核桃》、《板栗》、《花生》等作品,被中外友人誉为“以假乱真”的杰作,特别是他的泥牛被茅台酒厂做为赠品。市电视台专门来此对他的泥牛作了专访,承报民间艺人。

06、钱杆舞

龙溪钱杆舞,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上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红军曾三过龙溪,红军利用钱杆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拉近了群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很好地掩护自己的身份,并将《让人民当家作主》,《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红色理念融入钱杆唱词中,大力宣传红军政策,为红军三过龙溪得到广大群众拥护、支持奠定了基础。

龙溪钱杆舞是龙溪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集表演和健身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表演不分地点、场合,只要有人群,随手拿起钱杆就可表演。表演者一边打,一边舞、一边唱,一人领唱,众人合,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领唱者没有固定的唱词,即兴表演,见什么唱什么,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是群众喜爱的一种文艺活动。表演时两人面对面站成弓箭步,表演者手持钱杆中部,有节奏地以钱杆两端击打自己的肩、背、腰及四肢,铜钱在中空的竹节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清楚悦耳,既有铿锵的金属声,又有含蓄的竹器声,铜钱刷刷响,自成节奏,加上悠扬的民间小调,粗犷古朴,韵味无穷。以两人弓箭步中心点为圆心,或圆形表演,或交叉表演,或翻花表演,或插花表演,形式不一,但圆心固定,如此循环,表达对生活的情趣。在婚丧喜庆等各项活动中,节奏快慢是表演者情趣的具体表现。节奏越快,表演者越高兴,唱词也越轻松、浪漫;节奏越慢,表演者越悲恸,唱词也凄婉,神情悲伤,寄托着表演者的哀思。

07、锣鼓引子

构皮滩镇锣鼓引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由代朝海、代朝安、代朝云、代朝廷四兄弟一起创造,至今已有年历史。其他族人也零零散散有所接触,代氏传承人对外来求艺之人也有传授,现余庆县部分敲打锣鼓引子的表演队追根溯源都能寻到冷水河代氏锣鼓引子这里,所以,冷水河号称是锣鼓引子的发源地。

锣鼓引子打法多样。一人打:(老一辈教徒弟时常用)将大锣和马锣子挂在板凳上,钹放在大腿部,双手并用;两人打:一人打钹,一人打马锣子和大锣;三人打:马锣子、钹、大锣一人打一样,或在两人打的基础上加上鼓;四个人打:是最好的表现形式,马锣声、锣声、钹声、鼓声可同时发出,配合好了,更显气势。更夸张的是鼓可以多个,锣鼓响器可以两套、三套,只要人手够,人心齐,那敲出的声音更加的震撼人心。

打锣鼓,除了闲暇时敲打娱乐以外,最先走进社会是运用于民间丧事:凡亲朋好友、老人过逝,在安葬的头一天,就要敲锣打鼓,前去上祭,使丧事显得隆重。后来,又运用于玩花灯,再后来,锣鼓慢慢运用于喜事当中,如婚庆、进房、拜寿、欢庆丰收、各种庆典等,其目的是为了使喜事的氛围更加喜庆。

08、余庆蚌鹤舞

余庆蚌鹤舞,从四川流传至余庆,已有百余年历史。蚌鹤舞以“鹤蚌相嬉”为主题,融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并加进了鲤鱼灯、虾灯、船灯作陪衬,形成一种包括灯艺、灯舞的综合艺术。蚌鹤舞表演源于一个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因“鹬”不易被老百姓理解,后将“鹬”改为“鹤”)。鹤与蚌相互争斗,而渔翁则向鹤和蚌挑逗,渔翁在挑逗的过程中,还边逗边唱。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传说故事用拟物的方法进行舞蹈表演,舞蹈步伐多以小碾步和水步为主,演、唱结合。以锣鼓为音乐伴奏。

蚌鹤舞是前人留下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前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它以精美的河蚌、白鹤、渔翁、鲤鱼、虾、船妹艺术造型,清新素雅的舞姿为人们喜闻乐见,是余庆县民俗史、文化史的一个缩影。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蚌鹤舞属歌舞故事,意在教育人们和睦相处,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发生争执。体现了余庆人民对和谐、文明、进步的追求和向往。

来源:余庆文旅

在贵州出行,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