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神话传说
(二)山西境内的民间信仰活动
山西境内的伏羲女娲信仰历史悠久,气氛浓厚,其中以洪洞县和吉县两地的信仰活动较为典型、集中,而且万荣、覃村以及潞城也有悠久的伏羲女娲信仰活动。
1.洪洞县侯村女娲庙会
洪洞境内现存关于伏羲、女娲的信仰场所,主要有:辛南村娲皇庙、侯村女娲庙、女娲陵、羲皇庙、玉皇庙以及规格不同的梳妆楼、娘娘庙等。据记载,唐宋以降,官方对洪洞女娲庙的祭祀就非常重视,民间对伏羲、女娲的祭拜也非常兴盛。
侯村女娲庙位于村子的北边,现在的庙宇已经不复当年的规模与建制,仅保存了3株古柏和宋元石碑,从《大宋新修女娲庙碑》、《大元重修女娲庙碑》、《赵城县志》以及《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我们可以窥见庙宇遗风。虽然几经破坏与修建,这里仍是重要的女娲信仰场所。年民间自发组织重修女娲庙,使得延续千年的女娲庙会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
据当地人称,三月初十是女娲娘娘的生日,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侯村都会如期举行五天或者是七八天隆重的庙会,庙会期间有戏班唱对台戏、不同形式的文艺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祈福还愿等,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民来参加庙会,以此纪念女娲,感念先祖功德。至今村中还有老人能够回忆起规模宏大、热闹至极的民国年间庙会:戏班唱戏、游商小贩、餐饮小吃、出售农具、牛马骡交易,生意之广,参与人数之多,辐射到附近的几个县,纪念女娲娘娘的同时,庙会的组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侯村的经济水平。
侯村娲皇陵今天,侯村女娲庙会的一个重要主题仍是妇女求子。在洪洞当地就流行着“刨娃娃”的习俗,妇女在女娲娘娘生日的当天,进庙烧香祈求娘娘送子,拜过之后便可以到女娲陵旁边的土堆中刨石块儿。挖到长长的石头代表娘娘送了儿子,圆圆的石头则代表娘娘送了女孩。挖到长石头的妇女,满心欢喜之余还要仔细地用黄表纸把它包住,像抱孩子般地把石头揣在怀里带回家中。要注意,带着石头的人一路上必须沉默,任何情况都不得说话,直到将石头藏到家里的被褥下才能说话。由于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挖到圆石头的妇女则悲伤不已,不过,习俗中还是有温情的一面。这些妇女可以在庙旁选择一个不太吵闹的地方,使劲地哭,目的是让娘娘从她的哭声中知道自己没有得来男孩,第二年还会继续再来求子。
求子习俗之后,便是还愿。庙会求子后的三年内,如果妇女怀孕生子,就代表求得孩子,这孩子便是女娲娘娘送来的,在洪洞当地还流行着得子后第二年到女娲庙还愿的习俗。还愿时间仍然是农历三月初十,形式没有严格的规定,根据妇女当初许愿而定。有的是请戏班为女娲娘娘唱戏,有的是做个布小孩或纸小孩,送回娘娘庙,还有的是蒸馍来供奉娘娘,表示感激之心。
此外,洪洞县还有女娲庙会当天“烧枷”的习俗,参与者主要是十二岁以下的孩童及其母亲。当地人传说,“枷”是女娲娘娘为了保护小孩子而专门创造的护身符,小孩子把枷戴在脖子上就不会被老鹰抓走了,在今天,枷也成了庙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寄寓着长辈对孩子平安成长的期望。小孩脖子上带着枷对着女娲神像磕三个头后,由大人亲自烧枷,人们认为,经过这样的仪式,孩子就在女娲娘娘那里报上了名,会一直受神灵护佑,免受灾祸。
看啊,
春临大地,万物勃发,微风和煦,杨柳吐青。
三月初十,烧枷池畔,脖上戴枷,孩童磕头。
三通过后,大人烧枷。此何谓也?求平安也……
综上,烧香祭拜、求子还愿、烧枷祈福等习俗不断增强人们对女娲信仰的认同感;各种物品、牲畜、小吃等的买卖交流利于信息的互换,沟通着人们的感情;大戏台、唱对台、还愿戏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都使人们日常难言的情感在庙会期间得以宣泄。总之,侯村女娲庙会已经形成了信仰民俗、经济贸易、文艺表演三位一体的信仰活动,在增强民众对女娲精神的认同感、推动当地经济进步、调剂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吉县多样的信仰民俗
吉县,古称吉州,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南,境内以人祖山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伏羲、女娲信仰活动场所;在这里,掬一捧土都有伏羲、女娲的影子,人人张口即来的传说、代代相传的习俗使当地伏羲女娲的民俗信仰不断加深。
在吉县,伏羲和女娲被人们亲切地唤作“伏羲爷爷”、“女娲娘娘”,二人成亲和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使当地一整年都熏陶在幸福美好的信仰民俗氛围中。例如:正月二十三放夜火、四月初八祭女娲、七月十五中元祭、十二月冬至吃饺子,以及日常生活中成亲要盖红盖头,舅舅来家坐上席,吃个枣堆盼贵子的讲究。
放夜火、祭女娲、冬至吃饺子都是纪念女娲娘娘而形成的习俗。
放夜火仪式主要由抱枕头跳火堆,滚箩筐,烤白馍等项目构成。是夜,人们在空旷地架起火堆,抱枕头跳火堆寓意日子如烈火般旺盛,充满希望;火势渐小后也有讲究,人们将关系融洽、和睦有爱的期待寄寓于箩筐,模拟伏羲女娲滚石磨的样子,盼望箩筐如愿滚到一起;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吉县亦无不熄之夜火,夜火的熄灭也充满了温情的憧憬,人们满怀期待地把掰开的白馍放进残火的灰烬里烤黄,当地深信吃了正月二十三的烤黄馍,一年到头如龙似虎精气活,所以常常出现几人争相品尝烤黄馍的温馨场景。
农历四月初八,一般认为是佛祖释迦摩尼的降生之日,后来民间渐渐有了浴佛节。而在吉县,四月初八早已与女娲娘娘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女娲,祭祀的主题仍是求子祈福。吉县民众深信,女娲抟土赋予人类生命,那么她在创生、护生等方面一定也有巨大的神力,于是,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当地的新婚夫妻和求子的妇女便携带着供奉来祭拜女娲,求子具体仪式则是:祭拜结束后,妇女从佛像旁小孩的生殖器上抠下一点土,回家后冲水服下,认为这样有娘娘送子的功效,可以很快怀孕。
吉县与女娲信仰相关的习俗还有冬至日吃饺子,人们咬一口鲜美的饺子馅,不仅口齿留香,还要咬住今年不冻耳朵的期望。这习俗与女娲造人信仰有关,当地传说女娲造的黄土人原料是泥巴,所以一到冬天,天一冷了,脑袋上的耳朵就特别容易被冻掉,尤其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最南端的冬至日,人们更是害怕冻掉耳朵。女娲知道这情况后,便教会泥人咬住一根从耳朵穿过去的细线,远古的泥人“咬线”演变为今天的冬至“咬馅”,不变的是民间对女娲功德不断深化的记忆。
现在的吉县地区也流行着农历七月十五祭祖先的习俗。据当地老人讲,在很久以前,七月十五时人们到伏羲庙里祭祀伏羲爷爷,一来感谢他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二来祈求五谷丰登,三来希望伏羲爷爷赐福,求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目前,曾兴盛一时的伏羲庙会已不复存在,逐渐演变为祭祀家族祖先神灵。
显然,上述的信仰活动总是与特殊日子相关连,但伏羲、女娲信仰在吉县并非被束之高阁,而是已与当地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如每当舅舅来到家里做客时,一定会让他坐在家中最尊贵的位置上,对舅舅的尊敬就源自于自女娲以来的对女性延续生命的重视;又如,当地人还常吃一种名为“枣堆”的发酵面食,其形似磨盘,中间夹枣既暗合伏羲女娲生育人类,又取谐音“早”,寄托着每个家庭的殷殷祈子之愿。
3.万荣县后土祠庙会
女娲作为高禖之神被世人信仰,民间又从这一信仰中演变出后土之神。万荣县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都要举行隆重的后土祠古庙会,同时进行对后土娘娘的祭拜,感念后土娘娘为人间送子。
今天的后土祠庙会非常具有时代特征,除了模拟古代的祭礼仪式,还有村民还愿请来的戏班,进行各种风俗活动,如:软槌锣鼓、威风锣鼓、万荣抬阁、民间婚俗花轿巡游等。又辅之以小吃、游玩、购物等功能,使得参加庙会的人们在祭祀祈福的同时也体验到精神与物质的共同满足。
4.覃村琉璃节和潞城娲皇宫庙会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九,吕梁市交城县覃村都要举办纪念女娲娘娘的琉璃节,女娲在这里被看做是琉璃匠人的始祖受到信仰。当地传说,女娲是在与共工的交战中来到的覃村,共工逃到了当地的凤凰山,女娲就在这里把共工杀死,然后开始炼石补天的工程。在凤凰山沟里寻找五色石头炼制了四十九天后,终于把天给补结实了。于是,当地将女娲像供奉在关帝庙的偏殿中进行供奉(后被拆毁),据说,在琉璃节当地的匠人们要用猪羊供奉女娲,还要请戏班唱戏。
近几年,长治市潞城魏家庄娲皇宫庙会祭祀在民间力量的组织下逐渐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是女娲庙会,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商人、信众都要来此参加庙会。古时女娲庙建在山高路险的石门崖,给人们祭拜女娲娘娘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而魏家庄(古称“旧楼地”)恰好位于山东到女娲庙的重要位置,交通位置便利,人们来往方便,于是在明朝时就在魏家庄建立了娲皇宫,方便人民祭祀女娲娘娘。
百家号总指导:高忠严
内容顾问:石国伟牛刚花吕树明武红霞
百家号主编:陆瑶
栏目责编:王昭昕
图文编辑:牛雨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