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是中国传统相声中经典的腿子活。对于这块活的使法各路名家不尽相同。业内公推马三立与罗荣寿两个版本为表演范本。不过在塑造人物上马三爷却不认可罗荣寿使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黄鹤楼》本是京剧名段,由于彼时各大戏园子的名角都在唱这出戏,老先生们遂将其改为一段腿子活。腿子活需要分包赶角,而在这块活里,逗哏要表现的是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的角色。而捧哏则是顺接逗哏的表现,一步一步在表演中揭露逗哏的不会装会,进而达到讽刺效果。众所周知,马三爷素来以说哏见长,在使这块活时他刻意删减了学唱的篇幅,反而是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上下足功夫。整个作品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细腻幽默,符合马氏相声的表演特点。反观罗荣寿的嗓音条件极佳,且具备较深厚的京剧表演功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是戏,不演成戏,离不开戏。也就是说,要学得像,唱得正。因此罗荣寿的演绎最出彩的是京剧学唱,再加上专业的身段以及对包袱尺寸的拿捏,使整块活演得格外火爆。马三立和罗荣寿两位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物塑造。马三立塑造的是一个彻头彻尾什么都不会的“嚼裹”。铺垫自己与京剧名票合作,各个行当无一不精。基于这点,后面模拟文武场锣鼓经才有了秧歌和跳加官的鼓点;“主公上马心不爽”四句歪唱成河南坠子;最后的底也落在了“张飞闯帐”,逗哏不知道唱什么,以一句“我不惹你”收尾。把不懂装懂的形象一以贯之。整段表演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特征突出,更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罗荣寿铺纲时塑造了一个会“七百多段”的京剧行家,紧接着与捧哏来了一大段京剧名段联唱,撷取诸多名段最后用“奶油冰棍”找底。甲乙挑戏时,口风一转逗哏表现出对《黄鹤楼》的情节非常熟悉,交代得很清楚。但接下来挑角时,逗哏频频打岔又进入了一个“不懂装懂”的人物形象。而逗哏的在接下来又变成了一个“时懂时不懂”的形象,时而了解剧情以及锣鼓经,时而又忘记了自己唱词。最后的底也落在了“我不惹你”。这样一来,不免让观众感觉前后矛盾。对于罗荣寿的使法,马三爷当年也提出了质疑: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瓢把的京剧联唱出现前后矛盾,所以铺纲存在不合理。对于这个问题,相声界说法很多,综合来看有两种观点是比较可靠的。一种观点认为:罗荣寿的《黄鹤楼》是恩师赵霭如一句一句过给他的,老先生是正经从地上干起来的,过去在园子演出则是按段收钱,单从段子上看京剧联唱这段是有铺有垫的,有说有唱,是很火爆的一段。所以应该是在使这段时开始收钱,然后才入正活,由此有人推测《黄鹤楼》最初的使法就缺乏逻辑性。再一种观点认为:罗荣寿的自身条件好,嗓音佳,为了更好地表演《黄鹤楼》他也曾请教过京剧界前辈学习整出戏的正唱以及锣鼓经。把京派相声学唱类的大气、范儿正、有板有眼、满宫满调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了更好地体现唱功,有意弱化了“不懂装懂”的形象,改为塑造一个“半懂不懂”的形象。正是由于马三立与罗荣寿不同的艺术理念,让我们看到一个以说为主而弱化唱,一个彰显唱而弱化形象的两版《黄鹤楼》。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声这门艺术是活的,要因人而异,继承传统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艺术特点,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