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始建于元代,已有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元代老北京胡同的格局。明清到民国时期,这里达官显贵聚居,现在是步行街,中外游客来京打卡之地。
南锣鼓巷原名罗锅巷,因地势中间高、两边低,就像一个驼背之人,因此得名。清代乾隆十五年,可能因为不雅,就按谐音改为了锣鼓巷。现在分为南、北两段,分别叫南锣鼓巷、北锣鼓巷。
南锣鼓巷为南北走向,长米。巷子东西两侧各有八条窄胡同,中间巷子比胡同稍宽,整体形状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胡同”一词起源于元代,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元人呼街巷为胡同,是蒙古语的音译。当时北京实行里坊[fāng]制,北京城被划分为50坊,南锣鼓巷街区是其中两个坊,“坊”是居民区,坊与坊之间的通道,称为巷。
南锣鼓巷胡同格局非常完整,西面八条胡同、东面八条胡同。这些胡同在元代并没有名称,而是明朝以后才形成的。比如北兵司马胡同,因明代负责治理地面治安的北城兵马司设于此地而得名。
这些胡同,现在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在明清时期,却是达官显贵聚居之地,一座座王府豪宅,住的不是王爷贝子、就是高官富豪。比如雨儿胡同,就有著名画家齐白石故居,解放后,开国元勋粟裕、罗荣桓,也都在雨儿胡同居住。再如帽儿胡同,明代将领洪承畴、末代皇后婉容、北洋军阀冯国璋,都在这里住过。
漫步街巷,两侧店铺林立,各具特色,店铺里都是一些北京特产、小吃、美食。好多建筑都是明清古建。也有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格建筑。
巷子里、胡同里,有很多老北京民居,大门上面都有门簪,一般为两个,下面有门枕石,俗称门礅石,用来承托大门转轴,里面低、外面高,高的一端雕刻为各种图案,形状也有方、有圆。
南锣鼓巷还有一块“水准点”石碑,是民国时标志北京城海拔高度基准点的石碑,长方体的汉白玉碑体,正面刻有“实测北京水平”六个繁体楷书字,背面刻有“京都市政公所”,“实”和“京”字已风化不清。石碑现在已经失去地标高度的作用,而成为历史的见证。
继续走,巷旁看到有一座高大简洁的青砖建筑,民国风格,中间为大门,左右各一个小门,三个门都被砖砌起来了。大门上石匾额上刻繁体“万庆”二字。这里是清末民初京城五大当铺之一的万庆当铺。据年《北京典当业之概况》记载:“万庆当铺,位于南锣鼓巷3号,成立于民国二年一月,注册资本为元,有职员共8人”。南锣鼓巷街区住着这么多达官显贵,万庆当铺应当不缺客户。
漫步古老的街巷中,一条条胡同,一座座建筑,感受着八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体会着古老和现代的中国文明,米的南锣鼓巷不觉已走到了出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