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全国共地上榜。其中,山西有5地入选,包括太原市清徐县东于镇的架火、迎鼓;长治市长子县南漳镇的响器;朔州市怀仁市的怀仁旺火;晋中市左权县民歌和吕梁市中阳县的中阳剪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吧。
★清徐县东于镇:架火、迎鼔
架火、迎鼓是清徐县地域性较强的一种民俗文艺形式。古时,东于镇高白村一带店铺林立,人们为了来年的生意兴隆,每年正月十五期间都要在店铺门口放一些自制的烟花爆竹以示庆贺。在流传过程中,村民又发明了架火用以增强感官效果,同时为了招揽观者,年轻人自发地敲起锣鼓,反穿羊皮袄,手摇鸡毛凉扇结队而舞,遂形成了架火、迎鼓的习俗。
架火的基本构架是以长方形木桌层层高叠,呈塔状而固定于一根竖杆上。平年12桌为一架,闰年13桌为一架。火桌之间以八股绳两侧绑结。火桌背面有三条粗麻绳起吊,其中两侧的称为吊绳,中间的称为总绳。吊绳穿过火杆顶的滑车,由人工控制升降。每层桌上摆有鞭炮,导火线是拴在一起的,引燃后一层一层向上炸开,焰火分外绚烂。
迎鼓则是围绕架火燃放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由锣鼓队、抬鼓队和灯笼队伍组成。在锣鼓队的伴奏下四名青年男子抬一面大鼓,反穿羊皮袄,摇着鸡毛扇走三步退两步结队而舞,由灯笼队的姑娘引路和伴舞。元宵夜由第一社起鼓相迎,其余社逐步加入,数十社鼓队、灯队形成庞大的迎鼓队伍。
★长子县南漳镇:响器
响器是土话,指的是锣鼓家伙。“响器”,农村指红白喜事上的喇叭班。锣鼓唢呐三五人的草台班子,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中不可缺少。吹吹打打,说说唱唱,角色很是重要。南漳镇的响铜乐器制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已达多年,早在唐贞观年间就响誉大江南北,素有“北方铜乐器之乡”之美誉,是我国最早生产铜乐器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全镇共有“玖兴炉”“威风”“国红”“奥祥”4家响铜乐器厂,每年直接销售收入余万元,主要生产虎音锣、中音锣、大头釵、小头釵等7个大类90多个品种,其产品工艺先进、质量上乘,在国内外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同时,南漳镇东旺村建设了“文化工程记忆馆”,镇里每年还会组织多人的锣鼓队伍参加省内外各类群众文艺展演活动,让南漳镇的特色文化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怀仁市:怀仁旺火
旺火,是新春元宵节期间流行于晋北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其中以怀仁旺火为最,已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仁县地处雁门关外,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地区;加之该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而拢旺火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怀仁旺火,俗称“拢火龙”。每逢除夕、春节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左权县:左权民歌
晋中地区左权县的民歌,不同于山西任何地区的民歌,它独树一帜,自成脉络,曲调清丽而优美、风格委婉而温柔,意境新颖,诗味浓郁。据记载,宋元以来,当地就有“闹元宵”“闹社火”“闹红火”的传统风俗,历代民众不断创造、传承,陆续产生了多种民间音乐体裁。其中,以开花调最具代表性。
“左权开花调”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类的第一项,其音调简洁,深情感人,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
自20世纪40年代起,音乐工作者就开始在左权收集记录民歌,前后历经半个多世纪,仅收集到的开花调就有百首以上,代表曲目包括《桃花红,杏花白》《会哥哥》《格旦亲》等。刘改鱼、冀爱芳、石占明等都是开花调的优秀传人。
★中阳县:中阳剪纸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阳剪纸,主要分布于中阳县境内南川河流域、刘家坪地区和西山边远山区。它以中阳当地的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剪纸作品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的以民间神话为题材。
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而成。中阳剪纸的主要作者是中阳农村中的劳动妇女。剪纸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她们审美情趣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
中阳剪纸富有浓郁的山野泥土气息和原始艺术质朴的美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劳动妇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艺的传承关系一般是自发的,亦有以家族方式传承的。现在主要传承人有十余人,年龄均已在60岁以上。
☆小结: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助于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充分挖掘民间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甚至在一些人眼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希望这些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能够成为山西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为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再添上绚烂一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