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自晋太康三年(公元年)始建温麻县,唐代置长溪县,元代升福宁州,清朝改福宁府,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千七百多年来,霞浦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及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而“杨氏鱼灯”就是霞浦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中之一。
下面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霞浦“杨氏鱼灯”的相关习俗。
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罗伍村浮山头自然村,地处形如船的一座小山坳间,祖辈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了祈愿全村人在新的一年中,能风调雨顺,喜获丰收,家家户户能如鱼得水。于是杨氏先辈们在春节期间,以舞鱼灯的形式以求所愿。通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形成独具风格的“杨氏鱼灯”民俗文化。
“杨氏鱼灯”的表演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通常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的活动。每到春节,一条条工艺精良、设计精美的鱼灯,便会穿梭在各村,寄托着人们对“年年有余”美好生活的向往。因鱼灯表演的灯具都是杨氏众亲手设计制作完成,表演人员都是来自该村杨氏青壮年轻人,故被称为“杨氏鱼灯”。
杨氏鱼灯不像其他灯种那样一旦做成可用上几年,而是一年一换,工艺逐年提高,不断创新,因此,有着很高的工艺水平和欣赏价值。杨氏鱼灯的制作非常精致且费时,一尾鱼灯大约需七天左右才能完成,其制作的流程大致如下:选篾、绑扎、裱糊、装饰等。针对这几个过程,下面给给予简述:
第一道工序:选蔑。在选材上要选用上等竹子为材料,一般不用弯、曲竹料,选好材料后把竹料削劈成篾状(在这个工序中,一般选刀工较好者担任)。
第二道工序:绑扎。在绑扎的流程中也很讲究,古时常选用麻线,由于用麻绳绑扎的鱼灯,在舞的过程中容易松动,会影响舞姿的效果或出现脱落的尴尬场面。在总结以前经验的基础上,杨氏后裔们大胆创新,现在采用铁线绑扎。这样使鱼灯的骨架更加结实,让舞者更加放心地舞起来。在整条鱼灯的制作过程中,对鱼灯的构件中鱼头和鱼尾的要求非常严格的,所以,有专人分工单独绑扎制作,选用这部分的材料更很讲究,始终要求把竹篾削得细腻和光滑,有时还用刮篾刀通过多次的拉刮,使之润滑为止,这样才能保证做成的鱼头部和尾部在舞起来时,不仅让观众有着很强真实效果,而且也让舞者舞起时更加灵活,以增强观赏效果。鱼灯的两片面鳃也要精心制作,其框架弯曲度全靠制作人的灵性和手感来掌握,以做成匀称为标准。以制作鳌鱼为例,它龙头鱼身,需要绑扎部位有头、眼、上下颚、须、舌、角、尾等。此外,背鳍部分要留有透气散热孔,腹部一旁留有小门,以便存放蜡烛。整条鱼从鱼头到鱼尾需用6条篾片贯通,而鱼下颚和鱼尾用空心竹筒处理成活动关节,在舞动时可自由上下合拢张开或左右摇摆。
第三道工序:鱼鳞剪花。鳞花材料是采用很薄而光滑的红纸,在红纸上剪鳞花时,是用锋利的剪刀来操作,鳞花既不能剪太粗也不能剪太细,其粗细要与模架大小相吻合,即与整条鱼的大小相吻合为准。
第四道工序:裱糊。又称“粘贴鳞花”,这是最耗时,最关键的环节。即用白色棉纸全部糊完毕。先在做好的骨架模型表面涂上浆糊,然后贴上一层易透光且很薄的棉纱白纸为衬底,接着采用多种颜色的纸进行装区别。先用有一定厚度的红纸剪成鳞状,再用手帕用力旋转去拖,形成有规则的褶皱,再按一定的规律一张一张地粘贴,每张鳞之间还要有一定的空隙,实际表演中不仅是能保持亮光,还可以在表演时做照明之用。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白纸上面贴上已剪好的鳞花纸片,贴花时要用两手将鲜花纸片拉紧,但要用力要适度,以免把鳞花控断,眼看拉出明显了,鳞花才能贴上,这样一片片鳞花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以增强观赏的立体感。
第五道工序:点眼、描鳃和画翅。这项工序要有一定的美术工艺基础的人方可完成,一般是由艺高手巧的做灯师傅统一掌握,用红、兰、黑三种颜料,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轻描淡彩而成。对于“点睛”是非常讲究的,一般要选好吉日和时辰而进行,可见杨氏族人对鱼灯的热爱与崇拜。
第六道工序:装灯照明。灯的制作很简单,以往是在一个杯子里盛上白米饭和茶油再放一块古代使用的中间有个洞的铜钱片,中穿插一根白带子做灯芯,现在改用小的蓄电池和小灯泡,既简洁方面,又安全使用。
从以往杨氏制作的鱼灯种类来看,主要有:元师爷灯(当地供奉的田都元师香位)、龙珠、鳌鱼、鲫鱼、金鱼、鳖、虾、三脚蛤蟆(即刘海钓金的传说)、走马灯等组合而成。表演时出场的先后是:以龙珠为首、鳖鱼、鲫鱼辅之,其它鱼灯则在主鱼队列的两旁,只做作一般性游走。但一场表演需出场18尾鱼相互配合方可进行。在表演过程的舞姿,是根据鱼在水中的生活习性和游水动作,按嬉戏、结伴、冲浪、出水和跳龙门等环节,按先后排列的顺序而进行完整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舞者要完成的动作有:打圈、鱼翻白、半边月,剪刀破,梅花操、交螺、篱笆操、洗角、现珠等,多为模仿鱼的腾跃、翻滚、进退、起游,上下翻舞等互相穿梭而频频嬉舞的动作。特别是各种鱼跳龙门的场面尤为形象生动,例如表演成双成对的鱼露出水面时,要求表演者应由低而高,再腾空而起跳龙门,使一盏盏鱼灯异彩纷呈鱼群欢跃,畅游大海,给观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加上民乐锣鼓的紧密配合,使全场演出动作紧凑,节奏明快,热闹非凡,呈现一派祥和节日气氛。
在鱼灯表演过程中所伴奏的乐器,俗称“鱼灯鼓”。由于表演通常是在夜间进行,舞者看不清前方鱼灯表演节目的变化,只能根据乐曲的变化来判断表演节目的变化,并在音乐中保持协调一致,古代就有“鼓看鱼,鱼听鼓”之说。表演结束后所有的鱼灯全部焚化谢神、以示族人的虔诚,以祈风调雨顺,家家平安。
由于鱼灯表演所需人员多,制作耗时长,一直难以组织,曾连续16年中断。为了传承这历史文化产,从年起,浮山头村杨氏理事会开始挖掘这一传统文化,并连续组织对青壮年村民,进行了有针对性培训,由于杨氏众亲辛勤的付出,才让“杨氏鱼灯”再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也让这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目前,“杨氏鱼灯”已获“宁德市政府公布的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浮山头自然村继“布袋戏”获“宁德市政府公布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一市级非遗名录,他们现在正着手准备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这样一个自然村仅一百四十七户的杨氏村民,就有两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霞浦来说是为数不多的。足以说明该村历史文化底蕴非常的深厚!
小编今天就分享这些了,你看后有什么不同见解,欢迎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