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爬刀梯、跳傩火、垒桔塔、打砂花……从正月初三荔城江东村的万斤桔塔祭梅妃,到二月初二下江头村刀梯刺球迎神,在福建莆田,老百姓庆祝元宵节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月,堪称全国最长。
莆田元宵抬神轿跳火堆民俗表演。蔡昊摄
千年傩舞游灯开道,万人板凳龙灯祈福,火树银花祈平安,还有赤脚蹈火、攀爬刀梯、铁球击背、抬轿冲海等“上刀山下火海”式绝技轮番上演,可谓“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
新度镇锦墩村的打铁花表演源于明代中叶,表演者会将备好的铁水用特制的竹片泼洒在荔枝树或榕树的枝叶上时,铁水和枝叶相互撞击,溅起万朵金花。刘朝阳摄
据说,经抛洒的树木,不仅枝叶无损,反倒有除虫的效果,长势往往一年更比一年好。陈锦文摄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更深月色正当头,歌舞声中灯满楼。欲住欲行归去晚,春宵都是醉人游。”“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今天的我们可以从《竹枝词》中一窥往日盛况。
最早过元宵的荔城区江东村,村民们会在神像前的长方香案上,用桔子叠起了金字形高塔。十多座桔塔,重达万斤。黄铭洪摄
细数莆田元宵风俗,既有隆重如桔塔、蔗塔、大型红团的贡品祭祀,也有跳火堆、爬刀梯、请神巡安的民俗活动。以“山海”为界,有南日镇浮叶村请神抬轿疾驰潮头的冲海仪式;也有爬山登高兑取火种以祈来年兴旺的内陆巡游。
根据巡游时间,莆田的元宵又有着日游和夜游之别。白天,村里的男女老少会身着各式服装,或持着旌旗仪仗,或敲奏锣鼓笙箫,或守着香炉銮驾,或扮演戏剧人物,绕境巡游。入夜,有新度镇锦墩村的打铁花,枫亭镇的菜头灯、蜈蚣灯点亮夜色;摆棕轿、跳傩火、踩火堆的民俗表演点燃夜晚……
这些传承千百年的民间风俗共同组成了莆田欢腾热烈的“千面”元宵。据民俗专家林春荣介绍,莆田地区如此长、如此丰富的元宵形式,不少与长期抗倭有关。资料显示,自明永乐八年(年)倭寇进犯平海,至明嘉靖四十二年(年)戚继光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莆田多年屡遭倭患。跳火堆、爬高梯等,或化自抗倭激励士气、登高望风的遗留,这些都展示了莆田人民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涵江区延宁宫中,村民们将甘蔗去皮,削成厚度仅有一至两厘米的蔗块,堆砌成三米多高的八角形蔗塔,摆出“上元祈福”的字样。如今“延宁蔗塔”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已被收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锦文摄
正月初十至十四,湄洲岛上的人们从天后宫中请出妈祖金身,千里眼顺风耳左右护驾,巡安布福。马金熖摄
皂隶开道,五帝巡游。蔡昊摄
皂隶傩舞。林梅钦摄
南日镇浮叶村会在正月十八那天,自村内安乐社请神出游,绕境完毕后,由青年人抬着神轿冲入大海,在潮头疾驰奔走寓意来年出海平安,归港满舱。马金熖摄
元宵之日,村里的男女老少会在白天身着各式服装,或持着旌旗仪仗,或敲奏锣鼓笙箫,或守着香炉銮驾,或扮演戏剧人物,绕境巡游。在传衍至今的元宵游行队伍中,能看到各朝各代的遗风。钱小燕摄
正月十五,城厢区东海镇十里圈灯闹元宵。蔡昊摄
正月十五,城厢区东海镇百姓们抬出印有各自姓氏的灯笼,彼此衔接,串成长队,宛如一条巨龙。林伟摄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七的枫亭游灯中,以白萝卜为材料的菜头灯、用竹片和布条制成的蜈蚣灯等。这些特别的元宵习俗如今已跻身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郭泽宇摄
棕轿是一种由竹子和草叶制作而成的轻轿,通常绑定小型神像,由两名司轿抬着它们进行火焰上的舞蹈。在燃烧的篝火前,司轿按抬轿的走步和摆轿的跳步,将轿子高举又落下,快跑疾跳。郭劲瑜摄
每年正月十七,涵江梧塘松东人在广场上点燃一人高的柴墙,村里的年轻人会打着赤脚,抬起神轿反复冲入火海。郭劲瑜摄
踩火表演。徐蕾摄
在白塘与黄石两镇交界的镇前、下江头等地,当地的元宵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戚家军为鼓励民众习武抗倭而兴起的僮身“打铁球”。茅新华摄
正月十五至十六,荔城区华东村元宵冲花。郭劲瑜摄
城隍庙的僮身会在元宵时徒手攀上四五层楼高的刀梯,最后坐在最顶端的那条刀刃上,往下方的围观群众抛洒铜钱,赐予祥瑞。蔡国微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