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鼓掌渝北这个非遗项目被国家点名了快来

来源:锣鼓 时间:2023/6/12
                            

好消息!好消息!

近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保护单位名单

调整后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保护单位名单共个

其中重庆44个

我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被认定为小河锣鼓项目保护单位

小河锣鼓简介

“小河锣鼓”是以大小唢呐、大锣、更锣、小钵、马锣、盆鼓等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吹打乐。

“小河锣鼓”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末清初。据传,公元年,蒋姓、唐姓两姓世居的旺族在两条小河交汇处修建大湾场,邀约当地蒋家、唐家、罗家的三支民间吹打乐班,齐聚一堂轮番朝贺,因而得名“小河锣鼓”。

本地乐班都遵从传承谱系,自生长于本地的蒋氏“家庭窝子乐班”家谱记载,以“工尺谱”和“啷当调”世代传承,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享誉川东地区的本地“小河锣鼓”班头蒋树臣,生于年,已是第三代传人,师承于父辈和祖辈,由此推算,“小河锣鼓”历史亦在百年以上。

“小河锣鼓”演奏大致而划分喜事乐和丧事乐。喜事乐班分“坐堂”和“行走”两种形式。“坐堂”:凡举办红白喜事,乐队选择其有关约定俗成的曲牌演奏。“行走”:按婚俗程序,发亲吹《早上轿》,起轿吹《娘送女》、《送妹》等曲牌。丧事乐班又分为“吹坐堂”和“送葬”。“吹坐堂”:以成堂曲牌为主,兼吹单支悲调曲牌增加丧事气氛。“送葬”:行于野外,鼓乐齐鸣,以示隆重,故常用“夹吹夹打”的曲目。

小河锣鼓的历史渊源

渝北乡土民俗自古以来浓郁风行,每逢农历节庆、农事祭祀,以及乡民的婚丧嫁娶、生寿诞日等,皆有多类型多样式的民俗活动,“锣鼓吹打”尤其热闹其中。

据县志记载,明末清初以来,外来乐班在渝北乡间增添喜庆,与本地锣鼓或争活路儿或争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乐班、乐器等形态无不古朴稀趣,经年遗风。此一现象,联系到毗邻地区铜梁出土的随葬石甬,即明代石刻仪仗甬中的吹奏甬和鸣锣甬,可以追溯,铜梁和渝北古为巴渝地区,“锣鼓吹打”其历史和状貌似为根源相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享誉川东地区的本地“小河锣鼓”班头蒋树臣,生于年,已是第三代传人。八岁起从父辈学艺,其祖父蒋大义,时为江北“小河锣鼓”蒋氏乐班老班主,蒋家父子世代相袭。乐班乐谱习用“工尺谱”和“啷当调”。凡为家传吹打技艺,具有相当的保守性,多不传外姓,被乡里称为“家族班”、“窝子班”。因而又延续了“小河锣鼓”的传承历史,较为典型地标志着江北“小河锣鼓”的传统风貌。

渝北“小河锣鼓”源起至今三四百年,许有改头换面,吐故革新,然而,经年不衰,古风犹存。特别是现今的渝北地处重庆的航空港区域,“小河锣鼓”依然活跃在乡镇街道和边远农村,可见农民乐班各类活动,可闻锣鼓吹打的遗风遗韵。

小河锣鼓的特点

“小河锣鼓”按照演奏的主要乐器又划分为“吹吹乐”和“耍锣鼓”两大类。“吹吹乐”有“大吹”与“小吹”之别。“大吹”是唢呐为主,打击乐为辅,由唢呐吹奏引子,上节奏时才引出锣鼓,迎亲时多用包锣击强节,送葬则用声音低沉的更锣,配以哀怨曲牌。“小吹”以笛子、二胡为主,打击乐加木棒、小鼓,演奏多在庭院中细吹细打。“耍锣鼓”是锣鼓单独演奏,一般由4—5人组成,锣鼓曲牌俗称“锣鼓经”。

“耍锣鼓”的常用曲牌有《冲天炮》《蜞蚂跳水》《快八牌》《懒蛇上坡》《慢梭梭》《闹五更》《鸡啄米》等80余个。

“吹吹乐”的常用唢呐曲目是《蚂蟥儿》《猴爬岩》《问答》《断头》《喜相逢》《万年青》等60余首。

“夹吹夹打”的常用曲牌有《送客调》《翻山跃》《一幺》《二幺》《三幺》《四幺》《五幺》等46首。

“小河锣鼓”曲目曲牌繁多,演奏形式多变,吹奏和敲击手法技艺高超,各种乐器的巧妙搭配,复杂的节奏交替出现,表现特定的情绪,或激昂欢快或悲戚缓慢,给人以民间鼓乐美的感受。

来源:渝北文化旅游

原标题:《鼓掌!渝北这个非遗项目被国家点名了!快来看看你知道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