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志木刻画作品《岭南圣母》。受访者供图
高州八音锣鼓
艺人同台演奏。
周泽明摄
一张八仙桌,搭起一个小戏台,桌上挂起一张小门帘,便分出了台前和幕后。台前木偶戏《冼夫人传奇》精彩纷呈,台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民间技艺大师梁东兴盘蜷坐在小凳上,正有条不紊地唱念做打,还要不时根据剧情需要更换“新人”出场。一个人就演唱了一台大戏。
台下,20多名大学生正咿呀跟唱,高潮处掌声迭起,好不热闹。每周四晚,梁东兴单人木偶班如期在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木偶戏协会开课。因着对高州木偶戏的好奇与热爱,学生们逐渐了解到戏文里英勇善战、维护和平、崇善爱民的冼夫人。
多年来,高凉大地的百姓们用各式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冼夫人的敬仰——歌词里的她,宛如天仙;戏文里的她,文武双全;书中的她,足智多谋;动画片中的她,天真烂漫;纪录片里的她,“好心”长存……在茂名,与冼夫人相关的文化印记随处可见。
《冼夫人文化全书》(第一卷),白雄奋、吴兆奇、李爵勋。
《冼夫人及其后裔研究文集》,李爵勋。
纪念冼太诞是年例活动重要组成部分
“冼旗飘飘军号壮,高凉儿女全武装;今日校场练刀枪,保家卫国杀豺狼。”来到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10多名身着戏服的演员正练习木偶戏《冼夫人练兵》中的一节,只见他们灵活操纵着高举的木偶——冼夫人、随从及士兵。云手、刀花、拉山、对打、架枪、架刀、小快枪,一个个动作让人眼花缭乱。更精妙的是连眨眼、兰花指如此细微的动作都活灵活现,一点不输真人表演。
“高州木偶戏就是要能人所能,能人所不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曹章玲,在高州首届纪念冼夫人诞辰活动中,曾真人饰演冼夫人。据她介绍,木偶戏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有多年历史。高州木偶戏有很多歌颂冼夫人丰功伟绩的唱词,其中以《冼夫人练兵》最为出名。《冼夫人练兵》是一齣武戏,主要讲述冼夫人文韬武略、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的事迹。”
冼夫人木偶戏能够走进大众视野,与年例、冼太诞分不开。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长坡工作站站长、冯宝冼夫人后裔联谊会秘书长冯博文介绍,冼夫人在世的时候就受百姓尊敬,载歌载舞烹羊宰牛欢迎冼夫人到家里做客。冼夫人去世后,人们又把这种方式延续下来,纪念缅怀冼夫人。百姓互相宴请,增进友谊,促进文化和生产经验交流等。
在高州年例上,为传统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省级非遗高州八音锣鼓。在冼姓聚居的长坡雷垌村,当地人称冼夫人为“姑太”。过去每逢冼夫人诞辰,村民总是备办牲醴,敲锣打鼓,到良德(冯宝的故乡)迎接姑太回娘家欢庆佳节。“冼太回娘家·更衣节”也成为纪念冼夫人诞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年例时节,从农历二月初一到十八,冼太庙前的八音锣鼓在高州境内天天响、村村转。
八音锣鼓被称为“民间音乐的历史活化石”。《高州县志》《茂名市志》有载:明末清初,“十番锣鼓”由福建传入,后经艺人不断改造完善,最终成为八音锣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音锣鼓代表性传承人林继衡说,八音锣鼓中的“八音”是指由不同材质制作成的吹奏器乐和打击器乐,包括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承载这些乐器的像古代轿子一样的载体被称为“锣鼓亭”。演奏时,吹、打、弹、拉、唱,妙音喧天。
如果说高州木偶戏和八音锣鼓让冼夫人的故事“活”起来,成为街头巷尾广为人知的大众文化。那同样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高州木刻画,则让冼夫人故事走出去。
国家一级美术师、省级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州木刻画代表性传承人吴思志是吴道子第57代传人,师从其祖辈研习木刻画,专注高州木刻画42年。吴思志介绍,高州木刻画源起唐朝,唐末就有民间艺人刻印红纸墨印年画门神。《光绪重修茂名县志》记载:“观音阁中有一观音像,二侍者像俱铜铸,相传为高力士(冼夫人第六代孙,原名冯元一)置,后失去右旁侍者像,再后以木刻像补之。”高州木刻画在岁月的长河中有继承有发展。吴思志表示,冼夫人在粤西被尊为“岭南圣母”,如今自己创作冼夫人木刻画,多从岭南圣母、汉俚联姻等方面挖掘“好心”精神和民族团结的内涵。
依托诗书画乐等载体焕发新机
随着时代发展,冼夫人文化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冼夫人相关的各种戏文、歌曲、传奇故事,甚至是美食,共同协奏出好心之城的文化交响曲,“山海并茂,好心闻名”的城市名片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在央视大型文艺节目《魅力中国城》竞演中,茂名战团带去的创新舞蹈《茂名非遗文化:人偶互动》,以冼夫人练兵为创作背景,木偶艺人手托木偶出场表演木偶戏,12名小朋友装扮成木偶坐在木偶艺人的肩膀上,真、假木偶穿插表演,让人眼前一亮。节目让国人了解高州木偶戏以及冼夫人故事。
面向国际舞台,今年10月18日,作为岭南文化名片,高州木刻画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其中一幅就是吴思志的《岭南圣母》。目前,吴思志创作的冼夫人题材木刻画中有多幅作为文化手信,已走遍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展现冼夫人出征的木刻画作品《岭南圣母》还被中国邮政选入邮票集。
在音乐领域,高州业余音乐工作者专门创作一批称颂冼夫人丰功伟绩的歌曲。如由冯国成、周泽明作词,周泽明作曲的高州市冼夫人诞辰节主题歌《冼夫人之歌》,曾获得广东省业余文艺作品(音乐评比二等奖);由黄燕茂作词、周泽明作曲的《平云山之歌》被群众广泛传唱。广东省群众文化专业副研究馆员、副教授周泽明专门研究过高州冼太庙铜鼓音乐文化,他认为“创作冼夫人诞辰音乐,要从历史文化积淀中呈现出冼夫人的精神内涵,既要展现高州山歌和高州民间音乐的情调,又要注重融入现代元素,反映冼夫人的时代精神。弘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的同时,促进高州民间音乐发展”。
秦腔表演《冼夫人》也别有一番风味。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数十年同部落祸福与共,数十年苦经营一片孤忠,数十年查民情翻山越岭,数十年保境安民、食不甘味、寝不安枕,青丝去尽白发生。咱冯家经坎坷历尽伤痛,为的是安岭南保护苍生……”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桂芬老师《冼夫人》名段表演,带有秦腔特色,将冼夫人的女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冼夫人精神也从岭南传唱至西北大地。
在茂名民间,也广泛流传冼夫人的传奇故事。如《巧判耕牛》《帽归原主》《分鸭子》《冷水滩的由来》等表现冼夫人的足智多谋、善断是非、以身作则。而《冼太与大谢王比武》《驱鬼烧窑》等传说则充满魔幻色彩,突显冼夫人神通广大。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赖阳郁介绍,如今这些都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冼夫人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这首歌谣提到的米饼指的是电城炒米饼,据传炒米饼是冼夫人军中的军粮。现在电城炒米饼作为婚嫁喜庆、丰收庆典、腊月新年探亲访友的手信,在粤西各地和佛山、中山、江门、肇庆以及海南、广西等地广为流传。
好心精神融入城市文化血脉
近年来,茂名竭力打造新颖潮流的文化产品,冼夫人形象越来越鲜明,内涵越来越丰富,其以新的文化功能、文化形象和文化魅力,开启文化发展新征程,书写文化强市新篇章。
作为传统文化不断探索的代表,高州木偶戏在近几年的创新实践中颇有成效。朱梦超是今年8月到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报到的“90后”新学员。凭着对木偶戏的热爱和一股子机灵劲儿,目前他已经能够登台表演,并且对木偶戏有着自己的理解:“高州木偶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疫情期间,我们以冼夫人为背景创作木偶戏《众志成城抗疫情》,一方面是根据时代大环境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冼夫人有较强的群众基础。”
“目前高州木偶戏有大、中、小木偶戏班近80个,木偶艺人多人。”高州市木偶所所长李和业介绍,每年开展木偶戏进校园、进单位、进乡村演出活动多场次,大大提高了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高州市东岸镇的颜景友尝试将传统高州木偶戏中的冼夫人与现代传播形式接轨。颜景友自述,自幼受祖母影响喜欢冼夫人故事,念高中时就开始搜集整理冼夫人相关资料。历时20余载著《冼太传奇》,于年出版。年始改编《冼太传奇(高州木偶戏)》系列电影32部,至今10部获得公映证。他还在个人自媒体平台开设“讲冼太·话古今”系列栏目。一个农人为何如此痴迷冼夫人,颜景友的回答是“千年流传,百姓需要”。
近年来,冼夫人形象登上荧屏的不在少数。《冼夫人》纪录片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对话中,展现了冼夫人这位南粤女性的传奇一生。《好心宝宝之冼夫人》通过动漫形式,用幽默有趣的故事寓教于乐,并打造出冼夫人动漫IP“好心宝宝”。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银幕形象。年开拍的电视剧《冼夫人传奇》更是一次文化创新。
千百年来,冼夫人“好心精神”早已渗透到好心城的文化血脉里。在茂名,座不同规模的冼太庙都承载着这座城关于冼夫人的集体记忆。今年6月,冼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迎来冼夫人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展馆开馆。游客可以跟随展馆的导览回溯千年前冼夫人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历史脉络。面向未来,粤东粤西粤北振兴发展东风已起,冼夫人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纽带,将继续引领着粤西油城不断向海而兴。
守护者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曹章玲:
把冼夫人的专注和善良融入到创作中
随着冼夫人的“好心精神”不断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高州木偶戏也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融合创新。譬如,为表达对抗疫群众的支持,推出的以冼夫人为文化背景的作品《众志成城抗疫情》。后继者不仅要打好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增强对冼夫人精神内涵的理解能力,才能不断创新剧目。身在小舞台,但心要怀天下,把冼夫人的“我事三代主”的专注和“唯用一好心”的善良,不断融入到创作中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州木刻画)代表性传承人吴思志:
让世界知道茂名有位冼夫人
要不断让高州木刻画走出去,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精神养分,传播冼夫人的“好心精神”。借助高州木刻画载体,将冼夫人屯兵、作战、生活过的地方,有冼夫人故事的地方,用木刻画的方式一段一段记录下来,进行专门创作。投放在旅游景区、广场,让更多人知道冼夫人。现在做冼夫人相关题材木刻画的师傅较少,希望有更多热爱冼夫人文化的人加入进来,传播好心文化,让世人都知道茂名有位冼夫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音锣鼓代表性传承人林继衡:
激励年轻人深耕文化行业
冼夫人爱国爱民,非常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高州演奏八音锣鼓的艺人通常都是半农半艺,非常崇拜、敬重冼夫人。借助八音锣鼓走进课堂、社区、镇村传播冼夫人文化,非常有意义,但现在真正愿意做这一行的人少之又少。真正能激发年轻一代兴趣,让他们当做一项事业来做,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多维度宣传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岗位设置、编制、待遇保障等措施,激励年轻人深耕到文化行业中去。
故事
冼夫人木刻画上海引轰动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州木刻画传承人,吴思志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护和发扬高州木刻画的责任。他的作品作为文化名片被选送到58个国家和地区交流,让中国传统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冼夫人题材木刻画作必不可少。
吴思志回忆说,年去上海参加一场会议,当时带着一张岭南圣母的木刻版在会场门口印,吸引了会场很多人。在交流中了解到,以前上海对冼夫人没有多少了解。当时的现场木刻画印刷展示引起了很大轰动,也是个很好宣传冼夫人文化的机会,上海的人民也知道了岭南地区有位冼夫人。
现在高州木刻画已经成为传播冼夫人、展现茂名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名片。吴思志主持创作《和辑百越》等10幅雕刻作品安置在高州市潘州公园冼夫人文化园。木刻画作品《岭南圣母》年被广东省集邮公司采用,在全国出版发行的《岭南圣母纪念邮集》作为封面。《岭南圣母》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被评为具有地方特色代表的冼夫人文化,授权高州冼太庙永久展出。目前,《岭南圣母》作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日本展出。
印记
高州冼太庙铜鼓音乐文化
晋代裴渊《广州记》有载:“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有是鼓者,极为豪强。”(《太平御览》)。广东省群众文化专业副研究馆员、副教授周泽明研究认为,这充分说明了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俚人)是以铜鼓作为权力与财富象征的。
据周泽明介绍,高州冼太庙音乐以十面大铜鼓为主(比潮州大锣鼓还要多出两面),八面小铜鼓为副,乐队按中国传统八卦“巽、艮、乾、坤”东南西北编排,采用隋唐祭祀乐队“立部伎八部”和“坐部伎八部”的位置而排列,所谓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此乐队由近百人组成。乐队以鼓点击奏为主,保留冼夫人时期的击铜鼓特色,还兼有唐、明两代“十番锣鼓”的风格。其鼓点有六大类型。而铜鼓是冼夫人时期岭南俚人部落生活和军事上最常使用的鼓乐形式,后来演变成了民族民间乐器过渡的礼器。
总策划:张俊华策划:陈戈刘俊统筹:刘栋铭采写:叶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