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猗县地处黄河金三角地区,境内一马平川,受地壳运动影响,形成黄土坡上坡下两大版块,坡上地区有少量的沟壑台垣,黄河岸边的一些村落因受到风雨侵蚀不断地向内迁移,然而人们却很难割舍曾经的故土,留下了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个叫做潘西村的古堡的变迁。
原本坐落在黄河岸边的潘西古村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向内迁移了3里左右,黄土塬上留下的遗址慢慢也就变成了耕地,目前只能看到村中最大的刘姓一族的宗祠旧址,和一座古戏台,还有河岸边黄土丘上留下的一座小的再也不能小的小庙,然而就是在这座小庙每年正月初十,都要上演一天的大戏。
后土娘娘造型潘西人习惯把这座小庙叫做娘娘庙,里边供奉的是后土娘娘,她是我国道教中掌管生育的天帝,被称为大地之母,庙虽小神很大是有传说故事的。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黄河上游的万荣县后土祠遭遇洪水,将当地厚土祠冲毁,木料沿河而下漂流到潘西地界,村中有一老奶奶梦的此事,随后村民将旧木料打捞上岸,选址在河岸一座孤零零的黄土丘上重新建起后土庙,这里便成为潘西人甚至周边村民敬拜之地。
求子用的黄红两色花多年来此地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自然大多都和求子有关,历经朝代更替风雨侵蚀,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只留下残垣断壁,然四方村民却一直进香不断,甚至后来有人自发用旧砖磊成一米左右高的小庙。时间到了90年代初期,村民刘智发,刘永春,刘双狮,刘立强四人带头开始筹建后土庙,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捐物,花了0元左右建起了一个小庙。
一位大姐抱着孙子来还愿后土娘娘庙重新建起,每年的正月初十传统的庙会如期举行,这里不但是全村人的活动场所也成为了方圆百里和黄河两岸群众的求子和游玩之地,甚至还有来自海外东南亚等地的华人,潘西庙会在正月里也就越来越热闹,山沟里的黄土台垣上一整天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年村民自发集资10万元建了一个大照壁,年集资18万元建起一座大戏台和一处生活住房,这里便成为了民众逛庙会,唱大戏和文艺演出的场地。
一位老者在敲鼓今年特殊时期,小庙上没有组织大型的庙会,然而从早上6点钟便有村民开始上庙活动,这是流传了数百年的既定俗成,中午10多钟左右,一队由老年人组成的锣鼓队上来了,他们在上边敲起了威风锣鼓,声声响彻黄河上空,擂响了河东大地的春雷,新建的舞台上女人们也开始了她们的歌舞展示,自娱自乐,尽情的释放着春天的讯息。
庙里的管理大妈摄影师喜欢拍摄当地民俗活动,这里也是几乎年年来,和庙里的大妈们都成了老熟人,每次听着她们给外地的善男信女讲解求子的方式,我们不需要过多的采访便了然于胸。上山求子者先需给给娘娘上贡品或者捐款,然后焚香许愿,最后会拔取一枝花,求男孩为黄色,女孩为红色,随后将花带回家中,这就是“拔花求子”的仪式。
山路上的人流从早上天蒙蒙亮到下午天黑之时,一整天都有上山求子或者还愿的民众络绎不绝,当然更多的是游玩和逛庙会的人,一条黄土小道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都会聚到了土丘平台上,共同上演着求子赶庙会的迎春大戏。
小庙门与大戏台相对小庙所居的黄土丘或者叫台垣只是摄影师的说法,潘西人习惯打这里叫做“神堡”,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想必村民是为了在神秘和幻境中求得一份心理安慰吧,就是大家希望求得福佑和消灾避祸的意思。
一位背着孙子的中年人人们对自然神和民俗神的崇拜是千百年都无法回避的一个事情,其中对土地和后代繁衍始终也是重中之重,作为掌管生育的后土大帝在农耕时代也就成为人们心中的第一神,潘西人对后土膜拜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老奶奶和她的小儿子这位90多岁的老奶奶原来是庙里的管理者,旁边的村民给我们介绍说是“老主持”,现年事已高,已经难以主持每年的活动了,近三年都是她的小儿子背着她上的山,似乎在老人家的生命里,这里就是她心中的圣地。
小庙西侧便是黄河近几年当地打造黄河风情旅游线路,地处黄河沿线的潘西人自然对村中的娘娘庙有极大的认可,也想借此良机将潘西村搭上旅游经济的顺风车,这便有了村民集资在黄土丘山增建大舞台的举动,甚至还有引进外资要绿化开发荒沟的长远打算,他们还要唱响农民经济发展的大戏。
赶庙会的人群当地特殊地理环境生产出来的红富士苹果品质极好,苹果生产已经成为潘西村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村民们种植苹果走上致富路,过上了小康生活。当然文化建设也走在前列,村中有一所小学校,新建文化广场、图书室、娱乐室。
正月初十这一天是潘西人最热闹和快乐的一天,他们在村子文化广场上表演完社火,还要再来到黄河边上的新舞台,展现黄河人的风采,黄土丘山锣鼓声,戏曲歌舞上响彻云霄,拉开春天的序曲,祝愿潘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