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通讯能力的限制,在古代战场上指挥官所传达的命令内容往往都比较简短——旌旗金鼓能只能传达很简短的信息。长而复杂的信息传达起来会有很严重的时滞,使用传令兵更要看战线长度的情况了(当然,下令给统帅身边的直属部队和预备队用传令兵更好。可以传递更加精确的指令,同时不挤占旌旗金鼓的指挥通信资源)——将帅们必须预判战场形势,预先定下方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也要有不同预案;战阵之中以旗鼓的方式将命令——执行哪一套预定方案——传达给下一级指挥官。很多时候将领的运筹能力正体现在对战况的预判和预案的策划上。
击鼓进攻,鸣金收兵这样的常识大家早已听说过了,但是用音乐往下传达的命令容易在传递过程中走样(战场的环境是极为吵杂的),所以只能承载最为简单的指令——进、退、止步,最多可以控制部分部队进攻的节奏。古代战场上的指挥还是要依赖旗帜来实现,我们来具体的说说如何使用军旗来指挥部队。
相信很多人看过《武备志》一书中军资篇旗帜部分的内容,各式各样繁杂的军旗不止是为了举着好看的。每一类旗帜实际都有着明确的指挥用途:四方旗可指示何处有敌军来袭,又或者是应该向那一方向进攻。星宿旗实际可以对应麾下的部队,挥舞哪一面就是要求相应部队注意。统帅要对其下令,这时该部队应该应旗(按一定节奏挥舞本部军旗)回应。一部应旗的同时,该部下辖各队也看到了本部军旗,明白下来该有任务,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日月水火图案的旗帜可以用来表示此时应用何种方式接敌。五色旗可以下令用什么阵型应敌——战前军议商量好用什么信号代表要列什么阵势。同时几种固定的挥舞旗帜的姿势也可以表示一定的含义。
上述这些旗帜都是统帅幕府旗鼓队应该备有的,当然旗帜的使用方式较带有强烈的统帅个人性特点,不一定有统一固定的使用方式。这也能提供一个隐藏的好处——指令的保密性。这也是为什么忌讳临战换将的原因:每一位将领(幕府旗鼓队)都有各自不同的旗帜信号,换将的同时就必须要下辖部队的所有指挥人员熟悉新将领的指挥信号(更约束)。临战则没有多少时间去完成这一过程,造成指挥脱节。通常有师承(或者上下级)关系的将领会有接近的旗鼓约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时代兵为将有,世代将门(外人不懂得如何去指挥)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用具体旗帜下令前,需要挥舞统帅的将旗表示要发令——将旗最为显著,能够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将旗只有一面,保证不是其他人冒用将领的名义下达假命令——如果将旗被砍倒,一是表示将领已经不在指挥位置(可能已经阵亡),二是在重新建旗前将领无法通过旗帜型号下令。
还有个情况必须考虑:战线过长的情况下,距离较远的部队难以看清楚统帅处所挥舞的是什么旗帜。那么就必须有副手来统领侧翼部队,或者调整全军展开方式来缩短指挥距离(八卦阵、六花阵)。
各级部队有各自的队旗:百人队旗、千人队旗,将领有自己的将旗、令旗,这些即是队官实现对自己部队指挥的工具,又是上级对本部队进行指挥的工具。
列阵时,士兵如何知道自己所属部队所在位置?要在数千乃至数万大军之中,寻找自己的目的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者们可以在高峰期的地铁站里,或者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体验到这一点;车站里有指示牌和车站平面图,那士兵在战场上以什么作为路标呢?本队的队旗——明代称呼为认旗。功能很明确,就是让士兵认得自己所属部队的旗帜,也是让上级认得本队的旗帜。当然为了防止搞混部队,同级部队间的旗帜要有明显的区别;不同级别的队旗要有不同的大小,用不同高度的旗杆——越是高界别的旗帜就越是要显著。这样不但有利于区分各队从属关系,更能让高级指挥官一眼看清部队的情况——某一军阵下的低级别军旗减少了,说明这一军阵伤亡增加了。
列阵时的步骤就是这样:士兵寻找盯住自己小队的旗帜,小队队官认准上级队官的队旗,各营队官认清营旗与将旗,以此类推;通常列阵之初,大军都是平均对称按直线分列(形成战线),而非很多人所想象的一开始就摆出一个什么看着花哨的“阵法”出来,具体内容请参考下一部分。
士兵们就位了,但还不知道应该具体列何种的阵型,这时候大家都在整队,口令声此起彼伏(各位读者应该还记得参加过学生军训的情景:如果教官在队列的一头,则另一边的学生们几乎不能听清教官的口令。如果几个队列在一起训练,口令会互相干扰,学生们可能就乱套了),这时候又应该怎么办?军官手里的令旗要其作用了,以五色令旗确定是要列防守队形还是进攻队形、是骑兵在前还是步兵在前、是先放箭还是先冲击,令旗挥舞的方向就是要面对的方向。当然,队旗还可以向高级指挥官传达一定的信息,比如本队达成战役目标,本队伤亡过多无法完成任务。
卫缭子曾云:“百人被刃,陷行乱陈;千人被刃,擒敌杀将;万人被刃,横行天下。”可以说经过训练后,部队中的士兵能够做到:识旗号,辩金鼓,明号令,分阵列,知进退,则一军可成。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