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载华年,高州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曹章玲指掌之间,一招一式,木偶传情,尽展悲欢离合;五十余春秋,核雕“缅茄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毓宜手持刻刀,在一枚枚果壳上峰回路转,刀刀精细如丝,镂刻平凡人生;四十多年坚守,一方锣鼓亭,一人吹打弹拉唱,八音锣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继衡走墟街、下村场,把乡音乡情弥散于乡间,余韵悠长……
一指掌一刻刀一器乐,构成几位非遗工匠的全部世界。雕琢技艺、精益求精,他们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让非遗在乡间、在城市,活起来火下去。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精益求精的匠心,以及从容自信的热爱。
择一业终一生,在一代人的坚守中,非遗行稳致远。每天早上6点起床,举起10多斤的木偶,这是曹章玲学艺路;每日与缅茄籽“切磋”10余个小时,每一个步骤都当成一次修炼,这是梁毓宜的孜孜以求。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持久的坚守,非遗工匠终其一生,将生命的活力注入精心打造的一件件非遗作品之中,让非遗在时代的洪流中行稳致远。
从心到心,在一代人的匠心中,淬炼非遗本色。乡土本色,是非遗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的灵魂。愈有温度、接地气的非遗作品,也愈受群众喜闻乐见;地方风味浓郁的作品,也正是非遗工匠对这方水土、这方生命文化谱系的回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下去,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传播,需要挖掘非遗技艺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乡土气息,使传统技艺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淬炼非遗本色,助推乡村振兴。
坚定自信,在一代人的热爱中,非遗绽放异彩。非遗传承人及传承人群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非遗薪火相传的根基。让非遗工匠成为社会中传播非遗的火种,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技艺、开展传习活动,激活更多青年人参与的热情和创新的思想火花。通过“非遗+”融合发展模式,让非遗手信、乡村旅游、文创产品等激发市场活力,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大放异彩。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非遗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最美非遗工匠的评选,种下了传播非遗的种子,有一群炙热的人在热爱、在引领、在传承、在推陈出新,相信厚积薄发、继往开来,静待非遗种子收获下一轮的春华秋实。
叶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