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传统人文之养,蕴音乐审美之涵
——王次炤教授“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讲座综述
作者:傅香慈
3月7日至今,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系列课程的讲座在浙江音乐学院持续进行。3月26日上午9:00,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院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王次炤教授为培训学员们举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线上专题讲座。讲座由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围绕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展开,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急板——中国式的速度——中西方音乐速度的现象及其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两讲内容。
第一讲中,王次炤教授指出,中国传统音乐的观念与形态并非是割裂的,而是联系的状态,它们统一地体现于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文化精神中,人文精神是其一。他从人文与美学的角度,逐步揭示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及人文精神与传统音乐的关系问题。首先,王教授比较了宗教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力,指明中国的文化是非宗教性的,这也是传统音乐的一大特征,且这种非宗教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中国深厚的人文精神之中。进而,王教授谈到儒道两家的思维与西方文化思维是相异的,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来观察宇宙的发展方式,而儒家的礼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人文精神在观念上的集中体现,始终把“人”作为中心加以论述。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围绕着“人”来发展,是一种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点的宇宙总体统一发展观。儒道两家以人为本的思维在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观察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人文内涵后,王教授以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角度,从思维形态、结构形态和表现形态三方面对人文精神与音乐的联系进行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方式,追求完整性和自然性的多段散体结构原则,以及“重情”“重心”“重人”的音乐表现形态倾向,均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特征相似。中国的音乐与中国的哲学一样往往感性多于理性,其根本原因来源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第二讲中,王次炤教授集中阐述了中国式快板——“急板”这一中国特有的速度表现手法,为学员们解析了中国式快板的四个特征,即1/4节拍的急板、纯粹的锣鼓节奏、“紧拉慢唱”以及“慢起渐快”“快起渐慢”,并结合京剧《打虎上山》、琵琶曲《十面埋伏》、福建南音《八骏马》等作品实例,探讨上述特征的具体表现手法。王教授透过中国式“急板”的速度表现手法,对比剖析了中西方音乐速度现象,总结出“持续与交替”、“张弛与平稳”和“渐进与对比”三类现象差异,进而从速度现象引申至速度观念的社会审美和文化思维背景。王教授指出,中国速度观念的审美标准是一种民众审美习惯,它深深印刻在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强调感性的把握与自我的把握,是一种用主体意识把握文化形态的特征,也是一种不重推理和分析的思维特征,这种特征必然影响了中国音乐思维。接着,王教授从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深入浅出地综析了中国式快板对社会的交互影响。社会文化生活中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即是受到急板富有动力感的审美追求的影响。人类思维观念的进步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急奏的推动力赋予了中国人以积极的心态,于是,中国式快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
讲座尾声,王次炤教授与学员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为大家推介延伸阅读的文献,并引导学员们思考“如何在当代音乐创作中体现中国传统特征和精神”等问题,同时呼吁大家作为高层次演奏人才,应当通过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学养以增进表演修养,由此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民族音乐与器乐的未来发展道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