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新华全媒黄土地唱红三首歌新华社新

来源:锣鼓 时间:2023/2/3

新华社太原6月28日电题:黄土地唱“红”三首歌

新华社记者魏飚、马晓媛、孙亮全、许雄

一曲旋律,凝练一段历史;一首歌词,镌刻时代记忆。

从青纱帐里的《游击队之歌》,到壶口岸边的《黄河大合唱》,再到《在太行山上》的雄壮乐曲……抗战烽火中,三晋大地上创作及唱响的三首红色歌曲,跨越历史的风霜,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伟大胜利。时至今日,它们依旧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进。

青纱帐里,唱响的鼓舞歌曲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白石村。上午9点,村民程连连的门市部,迎来第一批客人。50米外,洪洞红军八路军纪念馆,游客齐唱《游击队之歌》。“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这首歌每天有人唱。”程连连说。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8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词曲作者贺绿汀同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唱着这首歌,为出征部队送行。

6月22日,洪洞红军八路军纪念馆里,导游给游客讲述《游击队之歌》的创作故事。新华社记者魏飚摄

年,34岁的贺绿汀随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一路北行。在八路军总部当时活动的临汾一带,贺绿汀聆听了游击战的讲解,摸着缴获的大炮,记忆中不断出现“嗒嗒嗒……嗒嗒嗒”的机枪声,他的创作灵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欢快的前奏、“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等歌词……一个夜晚,贺绿汀就创作出了《游击队之歌》。在部队驻地,贺绿汀吹着口哨打着节奏教会即将开赴敌后的八路军将士们。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的歌曲也像插上了翅膀,传遍全国,带给抗日群众和官兵极大的鼓舞。

“与其说是一首歌曲,不如说是激情洋溢的战前动员。”临汾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王益民说,这首歌曲更表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人间山河已变,歌曲传唱依旧。白石村85岁的老人杨清珍,连上顿饭吃的啥有时候都记不住,但《游击队之歌》的旋律始终难忘。65岁的胡金锁听着伴奏,就能迸出一句句经典歌词。

“《游击队之歌》在新时代有新的意义。”王益民说,歌曲轻快有力的节奏,更像是新时代奋进路上的奏鸣曲。

如今,来白石村的游客每年有三四万人,村民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口袋越来越鼓的白石村人,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村里的一群庄稼汉以传承威风锣鼓艺术为己任,搜集、整理出散落于乡间的余首传统曲谱。村里还梳理、整理文化古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白石村,未来会越来越好。

黄河岸边,喊出的团结之音

波涛飞溅、水雾弥漫,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如奔雷般怒吼……壶口瀑布风貌依旧,恍然仍是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

抗战爆发后,几次到壶口瀑布的光未然,看到因汇聚而产生强大力量的黄河水,思绪万千:“天下黄河一壶收”,这不正如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国人民吗?

壶口瀑布(摄于年8月10日,吕桂明摄)

这个当时只有20多岁的青年人,心中汹涌澎湃,浮想联翩,创作了长诗《黄河吟》。年,光未然在延安朗诵此诗,触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灵感,在窑洞中完成了音乐交响诗《黄河大合唱》。

如今,这首在中国音乐史上享有盛誉的歌曲已经传唱了80多年,“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成了中华民族的记忆声响。

冬去春来,壶口瀑布两岸已变了模样。

牵着“模特”驴和游客合影的老人,从1人变成了30多人,收入在不断增长;有的游客身临其境,不由得唱起了“保卫黄河,保卫家乡”;各地来的孩子们,拿起画笔,画出黄河的雄壮……

寒来暑往,不屈不挠的精神火种从未熄灭。

年,光未然曾说,他希望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一定要像壶口瀑布一样,勇往直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强大敌人。   

来自武汉的严萍与几位朋友自驾来到壶口瀑布。兴致上来,他们唱起了《黄河大合唱》,并拍下视频上传网络。严萍说,“我们经历过疫情,更由衷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不论未来的路上还有哪些困难,我都要像我的祖国一样勇往直前。”

在太行山上,谱写新篇章

“千山万壑,铁壁铜墙!”《在太行山上》的这句歌词,正是太行山地形的真实写照。

生活在这片山区的宋保有今年69岁了,儿时老师教的这首歌,他唱了一辈子。宋保有是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岭东村人,只上过几年小学。“我们这里人人都会唱。”他说。

根据晋城市文物中心主任张建军的考证,《在太行山上》词作者桂涛声,当年就借住在岭东村的城沟自然村。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王莽岭锡崖沟。(摄于年6月17日,张青龙摄)

抗战中,大片国土沦陷。地处晋豫两省交界的南太行,战略位置愈发重要,陵川县一时风云际会。

赴山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桂涛声,也到达了这里。当时在牺盟会民众干部训练班的桂涛声,为“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场面感动。

“壮观的太行景色、不屈的太行精神,再加上抗日军民的救亡热情,激发了桂涛声的创作灵感。”张建军说,由于灵感来得太突然,桂涛声直接把歌词写在了一个香烟包装盒上。

经冼星海谱曲,这首歌在武汉唱响后很快传遍了全国。

“在抗战初期的悲观情绪下,压抑已久的必胜信念在歌曲中喷薄而出。”张建军说,《在太行山上》的传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时光荏苒,民族独立的号声逐渐远去,但不屈的红色精神在太行永驻。进入新时代,山区人民又“革”了贫困的“命”。靠着中药材种植、技能培训等各种措施,陵川县在几年前甩掉了穷帽子。

岭东村有11个自然村,散落在3公里长的一道山沟里,全村只有多人。村党支部书记申有虎说,过去,老一辈人依靠大山深沟的掩护抗击外敌入侵;现在,这里的人们苦干实干,又将大山深沟变为富民增收的新优势,村民全部实现了脱贫。

“每年夏天,上山采采连翘,就能卖几千块钱。”宋保有说,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从打退日寇,到战胜贫困,在太行山上,坚韧不屈的人们不断谱写着与命运抗争的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