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2019新流行神曲洗脑不可怕,最怕神曲有

来源:锣鼓 时间:2023/5/23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www.znlvye.com/

近年,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从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跻身网红,到年大热的神曲《生僻字》,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慢慢有了流行的可能,越来越多的流行产品,同时也是正宗的文化产品,中华文化的千年积淀在这个时代绽放出其独有的价值。

说到这,我想跟大家安利一首流行与文化兼具的贺岁神曲——七朵组合的新歌《对春联》,它很可能成为年第一首刷屏神曲。凭什么这么大胆预测呢?因为《对春联》的洗脑程度一点不亚于《卡路里》,其文化内核也绝不输去年流行的《生僻字》,不论是从节奏旋律,还是从唱词的内涵,《对春联》都具备成为新神曲的可能。

七朵组合-对春联03:33来自榴芒果冻娱乐

一首神曲,十二副春联,两千年历史

中国人朴素的愿望与哲思

《对春联》是七朵组合为迎新年出品的贺岁曲,它和其他新年曲最大的不一样是,歌词里融入了12副春联,而且是12副极具代表性的春联,5字、6字、7字、8字、9字联都在其中,春联在历史演变中各种不一样的对仗范式,均能在里面找到。

自秦汉始,春联最早由“桃符”演变来,随着历史变迁,其材质从“竹子”“木头”换成今日的“红纸”,名称从“桃符”改为“春联”,样式几经演变,但人们书于门栏之上那份朴素的希望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正是那些对仗的字句,书写着中国人祖祖辈辈“明天会更好”的期望。这份期望,在七朵组合《对春联》的歌词中可见一斑。

《对春联》里反复出现的“福”“禄”“吉祥”“欢喜”“如意”“进财”,正是这些词构成了中华农耕文明中最核心的部分。朴素的劳动人民,对生活抱有质朴的期待,期待明天吃饱一点、赚多一些,期待平安健康、恒运多福,期待一天更比一天好,这些梦想也许算不得高深,但却是它们赋予了勤劳的中国人以勇气,让我们得以怀抱美好信念,跨进新的一年。

正是这一个个“福禄寿”,一个个“欢喜”,一个个“家”,正是这每年“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期望,结结实实地构成了中国人最朴素的生活观。每到过年,家门口张贴一对春联,它是愿望,也是宣誓,是“不论过去怎样,我们都愿意迎接下一个春天”的豁达,也是“明年一定会大丰收吧”的自信与乐观,一副春联里,蕴藏着祖祖辈辈的人生向往。

欢天喜地,红彤彤一对,是年的味道

对春联的传统不应该被遗忘

春联自诞生后,从古体诗歌中汲取养分,流传至今,形成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抑扬顿挫,喜气洋洋,节奏明快,直接而强烈。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春联,我想那一定是大红色。如果用一种乐器声响呢?那春联应该是锣鼓喧嚣的。如果春联有情绪,那一定是喜气洋洋。如果春联有节奏,那应该是有序而顿挫。

没错,当你把春联的特质找出来,你会发现,七朵组合的《对春联》并非随性而做,因为这些春联特质,竟与《对春联》所传递出来的气质几乎一模一样。它并非为了快节奏而快节奏,里面每样音效的选用都有它的道理,从唢呐到锣鼓,从冲天的鞭炮到洋气的电音,都使得这首歌传递出来的情绪与春联本身是一致的。

与其说是听神曲,我倒更愿意认为,七朵组合用《对春联》带着我们回味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欢喜年,而这样的欢喜年,已经在城市生活里,离我们渐渐遥远。

从古至今,贴春联是延续下来的春节传统,而春联本身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是丰富而深远的,它除了是朴素的心愿,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应该被舍弃,不应该被遗忘。我想,七朵组合可能也在用《对春联》提醒我们,无论你置身何处,城市或是乡村,不要忘了在新年贴一副春联,那红彤彤的纸张,两竖一横,在门楣,在左右,是对来年的希望。

相传,中国第一幅春联,出现在公元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大笔一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正是这一笔,句式工整,寓意吉祥,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春联范式,从此,人们在桃符书写迎春的祝福。若你问我,什么叫做文化的传承,我会推荐你去听听七朵组合这首《对春联》,也许歌里会有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