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汕头市中心城区回到濠江区,吴顺喜第一时间并不是回家,而是到濠江区潮州大锣鼓协会去,一边翻阅随身笔记,一边拿起鼓槌“咚咚咚”地敲着锣鼓,试图把本子上的灵感化作乐曲,创作一首新的潮州大锣鼓乐曲。
“潮州音乐是潮汕人文精神的体现,数百年来在潮汕民间延绵不衰,有潮水之处就有潮音袅袅。濠江区的民间音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濠江两岸自古以来爱乐之风盛行,乐社乐馆遍布四乡六里,精通音律者,代有才人,近年来更是推陈出新,人才辈出。”在“咚咚咚”的锣鼓声中,吴顺喜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濠江的潮乐史。
吴顺喜今年51岁,汕头市濠江区人,他是首批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潮州音乐市级非遗传承人,协会则是他年成立的濠江区潮州大锣鼓协会。深耕潮州音乐已30余年的他,创作的潮州大锣鼓曲目多次获奖,辅导培育过的鼓乐手已有数百名。如今,吴顺喜依然满怀激情,奔走在传承潮乐和培育人才的道路上。
●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
结缘潮乐始于孩提时代
吴顺喜与潮州音乐结缘始于孩提时代。在他记忆中,小时候经常见到父亲做完工回家就拉起椰胡(一种拉弦乐器),浑厚的音色、优美的旋律不时萦绕在吴顺喜耳旁,启迪着他幼小的心灵。
8岁那年,吴顺喜读一年级。有一天,他与兄长吴顺意随父亲一起到闹市买东西,回家路上途经潮乐界名师郑洽的家时,宅中传出的古筝乐曲一下子吸引了小兄弟俩。
“当时我紧紧拉着父亲站在郑洽先生家门口听着那首乐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记忆犹新,“听至曲罢,父亲察觉我俩兴致勃勃,便带我们到先生的家中,恳请先生教导。郑洽先生见我好学,便欣然收我为徒。”
从那以后,吴顺喜经常利用放学或者放假时间跑到郑洽家里学艺。在郑洽的悉心指导下,吴顺喜不到三个月就掌握了拉椰胡的基本功,还能独奏潮乐经典曲目《寒鸦戏水》。除了椰胡,他也逐渐涉猎并掌握锣鼓、长笛等潮阳笛套乐器,展现出非凡的乐感,对潮州音乐的认知更上一层楼。
对于吴顺喜与郑洽学艺的这段过往,郑洽的后代郑淑芳在其发表文章《传承古乐教艺育人》如是提及:“吴顺意携其年仅8岁的胞弟吴顺喜同门拜师学艺,祖父先以各种乐器试其出手观其秉性,觉其性慧聪明,乐感超群,且出手敏捷,是为潮乐司鼓可造之才,遂对其严定框架:学习鼓艺需从笛套音乐主奏乐器大笛启蒙,继之熟练其他吹奏弹拨乐器。是为奠其音乐基础,助其提高音乐内涵领悟能力。”
与师傅形同父子
从14岁开始,吴顺喜拜在著名潮州大锣鼓演奏家林运喜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由于林运喜住在汕头市区,为了学好潮州大锣鼓,求学阶段每逢周末,吴顺喜就独自乘坐中巴、轮渡、市区公交车辗转到师傅家中学艺。
“相对来说,潮州大锣鼓比潮阳笛套音乐的风格更显磅礴大气。别看打鼓只是拿着鼓槌反复击打,这其中的学问大着哩!”吴顺喜神秘地说。
那么,如何练好基本功?他比了两根手指头,作反复捶打状说:“两根铁条,捶打枕头。”原来,要想学会打鼓,前提必须要有好的腕力,这种练习方式看似土却有效。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吴顺喜的击鼓技艺大有长进,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16岁时,吴顺喜经常跟着师傅到潮安、澄海、揭阳等地授艺,帮师傅打下手获取社会经验。两人相处久了如同父子。吴顺喜犹记得那时经常坐在师傅的自行车后座下乡授艺,“搂着师傅的腰就好像搂着自己的父亲一样,很温馨”。
不遗余力传承非遗技艺
年,也就是吴顺喜17岁的时候,他开始独当一面,在从事潮州大锣鼓的教学、演出工作中,通过传帮带和针对性培训,培养一批批潮州大锣鼓乐手。同时,还积极配合市、区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的主题宣传公益性文艺演出,参加国内外各种重大演出和比赛等。
年10月,吴顺喜作为濠江区潮州音乐团司鼓带团远赴山西临汾,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中国民间鼓舞鼓乐展演”,以潮州大锣鼓曲目《六国封相》获得山花奖。同年12月,他随汕头市爱民民乐团应邀参加亚洲艺术节闭幕式演出,任潮州大锣鼓曲目《欢聚》的司鼓,其精彩的演奏水平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好评。
年3月,为进一步弘扬濠江民间音乐,传承发展潮州大锣鼓,吴顺喜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濠江区潮州大锣鼓协会和濠江区青少年潮州大锣鼓队,开展青少年潮州音乐公益培训。自协会成立以来,吴顺喜培养出来的众多鼓乐手组成了潮州大锣鼓演出团队,在省、市各种潮乐大赛中屡屡获奖。年8月,濠江区潮州大锣鼓协会被评为第三批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这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可、追捧非遗。潮州大锣鼓饱含了父辈的心血和期望,我一定将之好好传承下去。”时至今日,吴顺喜仍奔走在传承一线,他直言,“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一定倾其所能教下去。”他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加入到传承潮州音乐的行列中,一起书写潮汕文化的光大与传承。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