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消失已久的鲁西北民俗文化令人瞠目结舌的

来源:锣鼓 时间:2023/6/15

祈雨,也叫求雨,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大旱之年农民自发组织的大型民间活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现实生活中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劳动人民在复杂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渴望美好的未来,希望生活美好的一种祝愿。我国的北方地区特别是春季经常干旱无雨,鲁西北地区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一种大旱之年大型民间活动祈雨仪式。

祈雨仪式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大旱之年自发组织的一种大型民间活动

鲁西北地区祈雨仪式一般都是大旱之年由村里自发地组织进行,先推荐一位老族长、乡绅等德高望重年长者负责主持。准备工作是提前做好工作人员分工,每家每户收取份子钱,作为活动经费。主要是用于购买贡品、祭品等。每家按排1-2人参加。祈雨仪式的场地一般是村里比较大河塘。

祈雨仪式当天的早饭后,仪式正式开始。首先在河塘边选个比较空旷的场地,作为祈雨仪式的活动场所。所有参加祈雨仪式的人员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好祭坛,摆好贡品、祭品、香炉等,祈求龙王爷快点下雨。

祈雨的第一个仪式是清扫准备。每间隔一柱香的时间(大约30分钟),安排一批人员用扫帚沿着河塘的边沿的一周全部清扫一遍。先顺时针扫三遍,再逆时针扫三遍,共用六柱香的时间扫六遍,寓意六六大顺,风调雨顺。把河塘打扫地干净,诚心诚意地做好准备,迎接神灵的到来,祈求快点下大雨,希望河塘里充满了雨水。

祈雨的第二个仪式是哭祈。安排一部分人,带着天气干旱无雨苦恼,再不下雨老百姓无法生存的悲痛心情哭祈。边哭边说:龙王爷快点下雨吧,再不下雨老百姓无法生活了……另一部分人是劝祈:别再哭了,龙王爷已经听见了,云彩就要来了,马上就快下雨了……希望用哭祈的方式,感动龙王爷快点下雨。

祈雨的第三个仪式是祭礼。也是最后一个最重要的祈雨祭典祝福仪式。全体人员隆重整齐列队,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迎接神灵的到来。面向祭坛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后由德高望重的主持宣读祈词。最后是每次大祭礼都要焚烧纸一万张送神灵,寓意万事如意,祈求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祈雨仪式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大旱之年普遍流传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时代,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耕社会,生产粮食的农业丰产丰收,主要是依靠风调雨顺为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我国的北方地区劳动人民对雨水的特别过分的依赖,逐步出现了非常浓烈的雨水崇拜的文化现象,并带有十分浓厚的光怪奇异的神秘色彩。在神和灵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劳动人民对雨水崇拜逐步转移到了对雨水神和龙王爷的崇拜上。由此而产生的民间的祈雨仪式是一种普遍流传的民俗文化现象。

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政治家、文化人,他们希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勤政为民的祈雨仪式活动中写了很多以祈雨仪式为主要内容的诗文,如唐朝大诗人柳宗元的《雷塘祷雨文》,宋朝词作家苏轼的《祈雨社稷诗》等历代代表作品。

这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祈雨仪式诗文,舒发着向茫茫苍天、名山大川的诸位水神、龙王爷等诉说干旱无雨、庄稼枯焦、民不聊生,并祈求众位神灵怜悯老百姓,快点降雨等发自内心的愿望,充分体现了古代政治家、文化人爱民的人文精神和对雨水崇拜的历史文化和敬重、崇拜之情。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自发地在民间组织的祈雨仪式,完全是为了维持自身最基本的生存生活保障条件才组织的。希望通过祈雨仪式感动茫茫苍天、龙王爷能得到一个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因为古代劳动人民受干旱灾害的苦难最为直接和深重,他们用的最朴素、最实际、最虔诚心情对待祈雨仪式。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鲁西北地区黄河的水利开发,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旱涝保收,农业年年大丰收,大型民间活动祈雨仪式已经最终消失不存在了。作为一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流传下来的民俗历史文化现象,已经被载入史册。

本文出自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