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被挂到了棚顶上
小时候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期盼,因为过年的时候,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是我们那个年代孩子经常听到的告慰。糖果、蛋糕、麻花、瓜子……这些在今天已经不值一提的日常食品,在80年代初期,却是孩子过年最大的期盼。这些食品要过年的时候才能勉强用大快朵颐一词来形容,平时很少吃到。特别是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平时偶尔有城市里的亲戚过来串门,带来好吃的,家里的长辈都会在客人走后拿出一点给孩子吃,剩下的锁在柜子里或者放在篮子里用吊钩挂在屋顶最高处,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我奶奶就是这样做的哈)。所谓的大快朵颐,因为条件,也是非常有限的量,有节制地吃。大概因为如此,所以更加觉得香甜,难忘。
记得四五岁的时候,家里过年买一两斤糖果,锁在爸爸的书桌抽屉里。有时候我和哥哥要糖吃,爸妈顶多给一两块。馋虫刚被引出来,就得靠意志力抵制回去,真是难受~后来,哥哥偷偷用工具把挂锁的锁扣弄松了,锁扣和装食品的抽屉之间多了些空隙,然后不停地用力拉抽屉。有了一点缝隙,我们就试图伸手从缝隙里够糖果吃。
小年小孩放小鞭
腊月二十三小年,会放鞭炮,祭拜灶王。因为正好是爷爷的生日,所以,我和姑姑及她们家的小孩吃过早饭后都会聚到爷爷家。哥哥弟弟们隔会放个小鞭,我稍大了之后会帮着包饺子,大家聚在一起,很热闹。在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人们便会准备过年的食品。从包括猪肉鱼肉、瓜子糖块、香槟汽水、衣服袜子、年画对联等,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开始忙着迎接新年。年味越来越浓,隔三差五就会在村里听见鞭炮的声响。腊月二十四,大扫除。家里棚顶、屋角、叽里旮旯全方位度无死角彻底清扫一遍。小的时候,家里土墙,这时我就开始繁忙的“装修”工作了。用少量的面熬点浆糊,用旧报纸或把用过的书纸拆开,平铺,然后从墙头一张接着一张糊墙。一面墙糊完,新糊的书纸发白,看着明亮,和其他一年前贴的墙上发黄的纸张一比,便有了新年的新气象。
手工豆腐来一盘
腊月二十五的时候,做豆腐。二十四晚上,要把称好的豆子泡到两个水桶里。二十五的早上,挑着担子去做豆腐那家,正好是邻居,很近。以前他家是用毛驴,后来就直接用机器了。磨好豆浆挑回家之后,用大锅熬,慢火熬到沸腾差不多的时候,一部分舀出来,做豆腐脑,一部分做豆腐。需要的卤水和石膏在前一晚都会准备好,然后根据比例,调配。豆腐脑比较简单些,石膏兑水,按比例直接加入熬好的豆浆中,调好后,盖上盖子,就静等成型了。豆腐要等豆浆熬好后,加入适量卤水,搅拌,约三十分后渐渐看到成形凝固,舀到做豆腐用的四方槽里,之后上方用做豆腐的包布折好压紧,过段时间打开,豆腐就做好了。这时便可以拿刀来平均分成均匀的豆腐块。先来一小块,蘸点大酱吃,很香。一般会拿两块到外面冻上,之后几天就成冻豆腐了。豆腐脑在除夕之前一直可以吃,但除夕夜之前必须吃完,不然好像寓意软的剩余影响来年的运气。
猪肉血肠炖酸菜,不是一道平常菜
腊月二十六,杀猪吃肉。一般条件比较好的人家,会杀猪。条件差的即便养猪,也舍不得,想着卖钱。清晨很早,已经打好招呼的杀猪的师傅就会过来。杀猪的时候,经过猪圈里的几人围追堵截,一番追逐,最终猪还是没有逃离宿命的安排,被五花大绑地绑着,按在两张拼起的长方形桌子上,嗷嗷直叫,左邻右舍不用通知,都知道这家杀猪了。杀猪前,脖子下就放了一个大盆,等到一刀下去,鲜血直流。这个盆里便接了大半盆的血,放在一边,灌血肠用。下一步是猪要剃毛,放到滚烫的锅里,三两个人一起动手。剃毛之后,再把猪放到拼好的桌子上,开肠破肚,去除内脏和肠。肠子去掉里面的食物粪便之后,冲洗几遍,一端用粗线系好。接着就用漏斗插入肠子,灌血。血会根据口味加入精盐、花椒、味精等,灌好后,扎紧。若是肠子太长,也可以截断,分成两根。做好后,冷水下锅,煮好切成段食用。和酸菜一起,就有了那一道著名的东北名菜——猪肉血肠炖酸菜。也可加上一些粉条。晚上吃饭的时候,杀猪这一家会请来左邻右舍关系比较好的,一起吃猪肉血肠。大家围坐在火盆周围,火盆上面是炖的咕嘟咕嘟的猪肉酸菜血肠,有说有笑,有的会再来点小酒,畅饮一年的辛苦与收获。
蒸馒头祭祖,贴春联年画
腊月二十七,赶集。基本上把过年必须的物品都买了。从腊月二十三之后,每一天集市上都很多人,摩肩接踵,有种说法叫烂集。就是不再像之前逢一、三、五或二、四、六(村镇不同,日子不同)赶集,每天都是集,都可以买东西。还有二十七杀鸡的,鸡谐音“吉”,图的是大吉大利。这时候的杀的鸡主要留除夕年夜饭吃或者年后吃。
腊月二十八,发面,蒸馒头,寓意蒸蒸日上。也有二十八发面,二十九蒸馒头的。蒸好的馒头主要是供奉祖先的,挑出15个好的,摆成三摞,一摞五个。下面四个,另外一个放在四个的正中间。这个正中间的馒头,做的时候会放上大枣。二十九这天,除了蒸馒头,供奉祖先,很多家都已经贴春联年画,静等除夕到来。也有的在三十早上贴的。屋里的钟旁是“抬头见喜”,大门外是“出门见喜”,门对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等,墙上和门上都有大“福”字。猪圈是“小猪月月肥,大猪年年长”,还有牛圈的“六畜兴旺”等。墙上贴的年画,常见的是白胖男孩女孩,带着项圈,抱着大鲤鱼,四周堆满了金钱财宝。上面会有“聚宝盆”或“鲤鱼跃龙门”等字。还有故事性的年画。一般有四个条幅,一幅画下面有一段文字,对情景的叙述。四张画下来,会看完一个神话传说故事。小时候特别喜欢这种年画,后来渐渐没了。
送财神,做衣服
还有一些人专门送财神爷的(一种画),挨家挨户送,给钱多少,凭心意。一般都是村里人,这个时候,谁都不好拒绝,且也都图个喜气吉利,都收了。有时候,会收到两三张,一个村里不同的人送的。
爷爷奶奶从小年之后都很忙。爷爷给别人写春联,都是对方买红纸,拿过去,不收钱。奶奶手巧,给我和哥哥还有一些邻居做衣服。每次给我做衣服,从买了布、量了身高尺寸之后,我就开始盼着做好的那天。为了赶工,有时奶奶熬夜。一般二十九这天都会做好。那时穿上新衣服的心情好美,因为来之不易,尽管样式古板。
14寸黑白电视看春晚
接下来就是大年三十,除旧迎新的一天。
早餐,我妈常做煎带鱼,还有鱼炖豆腐。以前剩下的稀粥和菜饭,今早都要吃光,据说这样才不受穷。之后中午就是大餐——年夜饭。上午会炖猪肉,切酸菜,再里里外外一番打扫,看有没有落下没有清洁的地方。整理之后,我会把家人的皮鞋找出来,擦上鞋油,打得油亮油亮的。年夜饭开始前,要放炮,早饭前也是,正月初一吃饭前一样。据传说是驱赶“年”这个兽,是为过年。现在成为习俗。小时候的年夜饭常常是大米饭,猪肉酸菜炖肉,再加上几个炒菜,后来,就干脆火锅,各种菜热气腾腾,吃得红光满面。
从年买了14英寸的黑白“菊花”电视机开始,便是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晚。小时候的春晚真是让人期盼啊。比如黄宏宋丹丹《秧歌情》、赵丽蓉巩汉林《打工奇遇》《妈妈的今天》、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吃面条》《我是主角》、赵本山的《相亲》《卖拐》《卖车》等脍炙人口的小品精品永远刻在了记忆中,那些欢笑,那些每次看春晚都期待某某人出现带来惊喜的心情,真的是太难忘了。相声也有很多优秀作品,牛群冯巩、马季赵岩、唐杰忠李金斗等,这些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欢笑。
年华流沙,如今人已中年,再回首,一些艺术家已经不再,一些还在的艺术家也不会再登上春晚的舞台,万千感慨,化作无言。
端出火盆接财神,拜年面面俱到
除夕夜,最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接神。小的时候大家都是熬到12点开始放鞭炮,也有熬不到的十一点左右都开始接神。鞭炮此起彼伏,响声雷动,最早只有大地红、窜天猴、高升炮、闪光雷等,后来有了呲花箭(一个个像星星一样的飞上天),再后来生活好了,才有各种礼花、礼炮。除夕的天空,成了百“花”争鸣的徇烂表演。接神的时候,爸爸常用大块的木材在火盆上架起来端到外面,用燃烧的小木材点烟花,等哥哥长大,就每年接班这样做。接神后,煮饺子,吃完后,看电视或者睡觉。窗外和屋里的灯都开着,直到天亮。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新的一年开始了。
初一早晨起得特别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了。据说起床越早,这一年的运气越好。早晨洗漱后穿上新衣服吃饺子后,出去拜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左邻右舍叔叔婶婶,同村的三姑七婆,都要走一遍。小时拜年开心,特别是还没上学的时候。大人小孩,都开开心心,去邻居家都拿出各种糖和水果给我们小孩子吃,不仅吃,走了还要塞到我们的兜子里。装得满满的回家吃。而且,穿着花衣服和同村小伙伴聚一起,大家可以臭美比一下,看看谁是村里最亮的仔。
踩高跷,浪秧歌
初二有结婚的女儿回娘家的习俗。这个时候就开始走亲戚串门,带着喜庆的礼物,互相拜年问好。最早的时候,镇里有的村组织高跷队,踩高跷浪秧歌的,会到一些村里表演。如果到村里来,早早就能听到锣鼓喧天的声音。于是,喜欢热闹的村里人就会聚在大队部或是小学操场围一圈看表演。高跷队里有白胡子的老生,黑衣的头跷,叼烟袋的媒婆,花了妆穿着古代服饰的俊男靓女拿着扇子扭、浪,时而大翻身,还有踩着高跷高空翻,迎来阵阵喝彩。表演后,会打赏。如果几百元,负责人喊的时候就要说几千,然后表演人员齐声说谢谢。收拾好东西后,去下一个村镇。后来,渐渐也没有了。
元宵节滚冰,融化一年的新希望
正月十五是正月里最热闹的一天,包饺子,吃汤圆,晚上各家各户串门,说的是“走百家”。走的人家越多,越不容易得病。各家晚上都亮起院里的灯。小时候家乡有河,除了冬天滑冰车、耍陀螺外,正月十五的时候还有个特色活动——砍冰。吃完晚饭,趁着天没黑,带着斧头去西边的大河砍冰。一斧头下去,冰花四溅,取出水面上方天然的冰块,晶莹剔透,咬一口凉到心尖,但却痛快开心。据说吃了砍的冰,一年都不牙疼。还有不少人躺在冰上打滚,据说这样腰也不会疼了。
很多小时过年的习俗和场景如今都已不再有,但记忆永远封存。过完正月十五,天气渐暖,冰雪融化,春天便悄然来到身边,新的一年就这样在美好的祝福与喜悦中,充满无限希望的开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