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让每个家庭都成为法

来源:锣鼓 时间:2023/1/30
治疗痤疮北京医院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宣城市最赞心动“法治家庭”的何泽华挑着皮影担子去巡演。宣城市司法局供图

  

  宣城市最赞心动“法治家庭”的赵玉莲(中)正在进行调解。记者王珂摄

  

  群众在宪法墙上签名。宣城市司法局供图

  “如果小区业主在公共区域私搭乱建,可以请求物业进行管理。”

  “业主如果没交物业费,物业服务人可以催告、起诉,但是,不能对业主进行停水停电。”

  ……

  11月8日,宣城市宣州区开元小区正在举行一场普法讲座,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罗宣林侃侃而谈,围绕民法典中与物业相关的内容,分别从业主利益和物业服务的视角,对小区常见的物业管理服务纠纷问题作讲解。

  罗宣林曾做过10年人民陪审员,参加过多例案件的陪审工作,对法律既热爱又熟悉。几乎每年,罗宣林都会在小区开展2次普法讲座,聚焦“物业公司如何维护小区权益”“与业主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解决”等大家关心的话题。

  罗宣林是宣城市“法治家庭”中的典型代表。年以来,该市探索实施“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以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细胞”为切入点,把法治宣传教育嵌入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提升家庭成员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我尝过法律的甜,更要让大家都知道法律的好”

  11月10日,初冬午后,泾县昌桥乡田坊村村民吴祥生端坐在书桌前,一抹斜阳透过窗户,照在身上。他翻开法治杂志阅看,遇到精彩的句子,不自觉地小声轻念。

  吴祥生曾是名声在外的“老上访”,是什么让他对学法产生了格外的热情?

  年,泾县林业局拍卖田坊村多亩山场,吴祥生认为该山场是村民组所有,对拍卖结果不服。越想越来气的他走上了上访之路,省城、北京去了十多次。“老吴,上访这么多年都没个结果。要不去法院告状,看看能不能讨个说法?”经人“指点”,吴祥生向法院起诉。在诉前调解阶段,法官和被告单位释法说理,让他对案件事实和法律法规有了深刻认识,这件陈年积案最终以协商和解的方式结案。这次经历让吴祥生恍然大悟,“只有依法维权才能解决问题,以前不懂法白跑了不少冤枉路。”“信法不信访”的种子在吴祥生心里深深埋下。

  年,宣城市实施“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得知消息,吴祥生找到昌桥乡司法所所长胡苏桃。“胡所长,我想申请‘法治家庭’,你看我合不合条件?”胡苏桃与吴祥生打了多年交道,也曾代表乡政府应诉他的案件,对其申请有些“意外”。“想当‘法治家庭’不能仅凭热情,要做到‘六带头’——带头尊法、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带头诚实守信、带头传承和弘扬好家风,你回去再想想。”

  吴祥生下了决心。他买来法治书籍、订阅法治报刊,自学法律。吴祥生的改变让胡苏桃大受感动,在她推荐下,吴祥生家庭成功当选泾县“法治家庭”。

  “‘法治家庭’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尝过法律的甜,更要让大家都知道法律的好。”吴祥生学法的热情高,平时也积极运用和宣传法律。每当村民为一些琐事争执,村里就会请吴祥生出面调解,他的释法说理让许多纷争迅速化解。

  去年6月,芜黄高速建设中,施工队在堆放建材时,不小心占了田坊村村民汪作武家的部分农田。正值种稻时节,心急火燎的汪作武找到施工队,两句话没说双方就争执起来。吴祥生听到吵闹声立刻赶过去调解说和。通过讲政策、讲法律,一个多小时后,施工队同意赔偿汪作武损失,汪作武也承诺不再阻碍施工。

  如今,“老吴懂法,有事情可以找老吴帮忙解决”成为田坊村许多村民的共识,吴祥生家的小院,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村里人默认的普法点。村里开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时,吴祥生常常作为普法员受邀参加。在他带动下,村民尚法、学法成风,民风纯正,年田坊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吴祥生家庭也因在乡村普法中的突出表现,获评宣城市级“法治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层依法治理最基础和最有效的载体。加快建设法治社会,需要从家庭抓起。”宣城市司法局人民参与与促进法治科科长翟永俊全程参与了“法治家庭”培育工程的策划和实施,她告诉记者,该工程突出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法治观念培育,有利于提高法治社会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是不断满足群众法治需求的切实举措。

  按照计划,宣城市每年评选法治家庭示范户。以10%的比例,从“示范户”中评选出法治家庭标兵户,择优推荐参加最赞心动“法治家庭”评选活动,并通过法治家庭事迹展播、巡回宣讲等形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头雁作用。目前,全市已培育县级“法治家庭”示范户户、市级“法治家庭”标兵户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户。

  “‘抬眼见法,随时学法’,在润物无声中培育群众法治素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宣州区水东镇老街流光溢彩。

  在镇中心广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皮影第九代传承人何泽华搭好戏台。吃过晚饭的村民围拢过来,找寻空位坐下。“多亏有反诈这道墙,各类骗术都曝光,天上不会掉馅饼,贪财贪利必上当……”何泽华敲响锣鼓,一边拨弄着箭杆,一边用浑厚的唱腔讲述反电诈故事。

  何泽华家庭是年度宣城市最赞心动“法治家庭”。家传的皮影戏技艺,让何泽华成为当地名人。“古时候老百姓读不起书,大都没进过学堂,从皮影戏中他们能学会辨别忠奸善恶。”何泽华说,皮影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从古至今都有教化人的作用。

  农村中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年纪大的甚至还不识字,如何让枯燥的法律文本灵动地走入他们心中?年8月,宣城市和宣州区两级司法局找到何泽华,希望他能够发挥所长,用皮影戏开展普法教育。

  “法律能不能把握得准?皮影戏形式能不能呈现得好?观众买不买账?”一连串问号,让何泽华心里有些犯怯。“皮影戏就是寓教于乐,用皮影戏普法,这不就是我们做皮影戏的目的吗?”何泽华爱人的鼓励,让他的不安渐渐消散。于是,他大量收集素材,查找材料,结合扫黑除恶中的一个真实案例编写了皮影戏《暴风骤雨》。

  经过多次编排、修改,年4月《暴风骤雨》在水东镇张吴村首演。演出当晚,村里的法治广场挤满村民。台上演得认真,台下看得入迷,一场表演下来,罪恶受到制裁,正义得到伸张。演出结束,光与影散去,村民仍不愿离开,他们都说:“看了这部戏,更加觉得必须知法懂法,绝不能违法犯法。”

  此后,何泽华在用皮影戏普法的路上“一发不可收”。他把自己创办的“皖南皮影博物馆”打造成宣州区法治文化创作基地,结合法治案例创作法治皮影戏。年以来,何泽华挑着皮影担子一路巡演,跑遍了宣州区26个乡镇、街道,免费演出60余场普法教育皮影戏。

  “建设法治社会,学法知法是第一步,法治家庭应当成为学法、普法的先锋。”宣城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束龙霞告诉记者,该市在培育“法治家庭”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工作,从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入手,已开展以案释法微宣讲场,举办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场。通过“言传身教”“现身说法”等方式,将“法治家庭”的资源用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为让法治文化润浸更多家庭,宣城市注重宣传形式的新老结合、雅俗共赏。根据普法对象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既借助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又将皖南花鼓戏、徽剧、剪纸、皮影戏等地域特色“非遗”项目与法治文化联姻,开展“以案说法”“现身说法”,把群众身边的法、关心的理讲开说透。此外,当地还深入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推广“一县一馆一公园”“一村一屋一广场”建设,让皖南大地的“乡土风情”与法治文化完美融合,“抬眼见法,随时学法”,在润物无声中培育群众法治素养。

  “在工作中普法,在普法中工作”

  宣城市宣州区珍珠塘小区一栋居民楼水管受损破裂,楼房墙面渗水严重。楼上楼下对维修责任互相推诿,一来二去,矛盾升温,场面一度剑拔弩张。

  网格员赶紧联系宣州区宝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玉莲,请她“出马”调处矛盾。赵玉莲请来双方当事人到社区,耐心倾听双方诉求,全面了解事情经过。

  “这个问题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相关法律依据,如果楼层之间的防水层属于自然老化,那么维修费用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由业主进行分摊。”“大家是街坊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都冷静一下,各退一步……”赵玉莲讲情理、说法理,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赵玉莲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也是宝城社区的“小巷总理”,更是宣城市法治家庭代表。在解决社区居民矛盾中,她坚持以情感人,以法服人。近几年来,通过“普法调解”两结合方式,赵玉莲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上千起,调解成功率达%。

  “以前做社区工作,心里只记着‘自己不违法’这个底线,觉得不需要每件事都找法律依据。我评上‘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家庭获评最赞心动‘法治家庭’后,我和家人都更重视学习法律知识,不自觉地把法律穿插进工作中、生活中。”谈及“普法调解”,赵玉莲深有体会。

  赵玉莲平时工作忙,但是这些年来从未中断过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她家里,堆满了厚厚的法律法规读本,每天晚上,她都戴着老花镜认真地看。遇到不懂、难懂的问题,她就记下来,找机会向社区的法律顾问或是司法所的同志请教。为了把民法典这部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吃深悟透,她足足用完了14本两指厚的B5软面抄。

  “在工作中普法,在普法中工作。”赵玉莲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宝城社区有一群戏曲“发烧友”,经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附近居民意见很大。“如果‘一刀切’禁止这些老同志唱戏,可能会激化矛盾。我通过观察,发现他们有热情,素质也高,能不能把他们‘收编’做普法宣传?”在社区“两委”会上,赵玉莲提议组建由热爱戏曲的老同志组成的戏曲普法宣传队,搭建戏曲活动室,把发生在居民身边的法治案例进行改编,以曲艺说唱等形式进行传唱,让法治声音传遍社区。从此,老人们有了展示才艺的舞台,社区也多了一个传唱法治声音的渠道。

  宝城社区居民朱大姐的丈夫年不幸离世,因遗产分配问题她与丈夫亲属发生纠纷。无助的朱大姐找到赵玉莲倾诉。“你放心,遗产分配有继承法,怎么分要有法律依据,我们帮你做工作。如果不行,你还可以到法院起诉。”赵玉莲的安慰让朱大姐心里有了底。在她调解下,双方最终就遗产分配达成一致。有法可依,有法撑腰,朱大姐对法治的认识从模糊变得清晰,从微弱变得坚定。后来,朱大姐成为社区志愿者,在社区普法中,用亲身经历宣讲法律知识,其家庭也被评为宣州区“法治家庭”。

  赵玉莲用法治精神重塑自己,也感染着周围的人。在她带动下,宝城社区的居民学法普法热情高涨,有30多户成为市、区级的“法治家庭”。

  每一个“法治家庭”都是群众身边的榜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法治家庭’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宣城市司法局四级调研员许小龙说,宣城市培养单个的“法治家庭”,辐射身边的家庭,由点及面,让法治思维、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全民法治素养提升。

  “只有每个家庭成员成为‘法律明白人’,才能真正让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想成为“法治家庭”并不容易,也非一劳永逸。

  为确保选出合格的“法治家庭”,宣城市探索建立“法治家庭”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宣传部、政法委、文明办、教体局、财政局、公安局、司法局、共青团、妇联等为主要成员的“法治家庭”培育领导小组,设置科学的“法治家庭”培育考核指标体系。参选的家庭要通过“基层推荐、逐级审核、公众投票、综合评审、媒体通报”五大流程,一路“过关斩将”才能获评。

  “评上‘法治家庭’后还要接受动态管理。”束龙霞介绍,宣城市按照属地原则,每两年由各县市区组织一次复核,对于年度内家庭成员因发生违法犯罪被依法处理的,以及经群众评议不符合“法治家庭”标准的,取消其“法治家庭”资格。

  崇法尚德是好风尚,也要成为现实红利。“我们还探索建立‘法治家庭’长效激励机制,推动‘法治家庭’培育与子女教育、个人医疗、交通出行、银行贷款等福利挂钩。”宣城市司法局局长吕雪峰告诉记者,该市设立“金农法治家庭贷”,建立“法治家庭”授信档案,对符合授信条件的按照荣誉层级,实行分档授信。“法治家庭”标兵户最高授信额20万元(含)并执行优惠利率。推行“普法微积分”制,将村(居)民学习法律知识、化解邻里纠纷等学法用法活动记入普法档案,通过积分兑换礼品,带动形成“比、学、赶、超”的尊法守法氛围,孵化更多“法治家庭”。

  “法治家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已如期实现,但“法治家庭”培育工程还在继续深化。宣城市出台的《“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每个村每年要培育10户法治家庭,建立健全村级“一约四会+X”制度,将法治家庭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全市还将适时设立法治家庭专项经费,鼓励法治家庭成员,尤其是农村的法治家庭成员充实到“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队伍中,协助开展村居法治宣传教育、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随着“法治家庭”培育工程的不断深入,宣城市先后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城市、全省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建设先进城市等称号,全市刑事案件发案、公共安全事故数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逐年提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逐渐形成。

  “我们深切感觉到,以每个家庭作为依法治理载体,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互学互帮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叠加效应。只有每个家庭成员成为‘法律明白人’,才能真正让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推动群众从认知法律向认同法律、从学习法律向运用法律转变。”吕雪峰说。

  (记者李浩王珂见习记者方舢)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