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张家口为什么是晋剧的第二故乡

来源:锣鼓 时间:2024/8/16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张家口作为晋西北地区的中心,成为年冬奥运会和冬残奥会的三大赛区之一,备受世界的瞩目。张家口地处河北省西北部,西临山西、北临内蒙古,因其地处“晋冀蒙”三省的重要交界地带,是古代商业的流动与文化迁徙的中转站,所以被称作“旱码头”。但是你知道张家口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吗?张家口又俗称晋剧的“第二故乡”。晋剧来源于山西,为什么会在张家口扎根?山西的晋剧名角,为什么要先到张家口唱红才能成为名家?山西晋剧随着晋商“走东口”生意往来传入河北张家口地区,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河北晋剧的本源。“走东口”是我国北方历史上著名的经济交流现象。这一贯通“中蒙俄”三地的商道路线,即张库大道(中国张家口—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库伦〕—俄罗斯的恰克图),带来的是大规模人口、文化迁徙活动,其中,晋商是经济商贸活动中的核心力量。张家口地区作为“走东口”的重要起点,是大批晋商聚集之地,伴随其商贸活动,他们亦带来了家乡戏曲文化艺术之精华——晋剧,并在这里扎根、重生,使得张家口成为晋剧艺术的“第二故乡”。“走东口”带来的文化传播过程并不是偶然现象,张家口作为内陆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多元经济、文化的融合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的独特地理位置,为晋剧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静态的活动场域。因为地域环境的优势条件,清代晋中商人从山西来到张家口开钱庄、票号、商号,做起了皮毛布匹、盐粮茶酒生意,走出大境门与塞外通商,客观上造成了动态空间的流动。人口的流动带来的就是戏曲的流动,从历史上来看,戏曲作为精神文化永远伴随着人的流动。在长期的晋冀文化交融中,张家口人民已经在地缘关系和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接受着晋中文化的影响,并且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商业的发达,导致了商人们在此会聚,客观上导致了各个大小的戏班戏楼戏院的林立。在具有山西大院装修风格的舞台上,表演民间晋剧娱乐活动,背景中“张家口”三个字,本身体现了“人—音—地”三者关系:演唱者是冀北人,唱的是晋腔。“走东口”不仅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还促进了地域文化的融合。除了山西晋剧外,张家口地区还存有二人台、蔚县秧歌、京剧、评剧、宗教音乐、竹笛等诸多音乐品种,形成了晋冀蒙三地“多乐种”混合存在的多元文化现象。这不仅为晋剧的流变提供了条件,也为当今的晋剧艺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晋剧也是晋商精神的体现。晋商的起家及后来逐渐发展为庞大的队伍,首先是依赖于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以晋剧经典《打金枝》为例,金枝女的骄纵任性,唐王的大气开明,郭子仪的忠孝厚道,郭暧的少年气盛,沈后的端庄贤能,在剧目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反映了山西商人一贯的恪守本分、忠孝两全的审美取向和人生追求。河北晋剧的发展在唱腔、剧目、表演、音乐等方面都离不开山西晋剧的影响,二者既有联系,又呈现出各自特征,年,张家口晋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晋剧有蒲州梆子、上党梆子、燕北大同地区的北路梆子以及晋中和榆次地区的中路梆子四大风格,张家口地区的晋剧是晋中的中路梆子。腔多、曲调高亢,激昂而悠扬,有北方人民慷慨激昂的感情特色。由于“多乐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晋剧在张家口地区受到了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韵腔。为了更加符合张家口地区人民的欣赏需求,山西晋剧在保留整体传统唱腔的形态风格下,在对戏曲个别人物刻画上,多了些冀北韵味的塑造。张家口晋剧在音乐上沿袭了山西梆子的板式和唱腔,音乐面貌基本相似,由三部分组成,是板腔体系统中的梆子腔剧种,即锣鼓经、唱腔和器乐曲牌。张家口晋剧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京剧影响巨大,吸收了河北当地的民间音乐特点并在被当地演员演绎时,又会加入不同的韵味。由于不断的艺术实践,晋剧音乐在张家口得到空前的丰富发展,在发声、吐字、托腔、舞台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新意,去粗取精形成了独特的晋北风格。在唱腔方面,山西传统晋剧中,念白以蒲白为准,后演变为晋中发音。最能突出山西晋剧特色的便是韵母发音,形成了独特的“晋腔”风格。张家口的晋剧在戏剧的念白中弱化了“晋腔”的韵母尾音重的念白方式,结合河北方言及京剧念白,在不破坏整体晋中梆子腔的风格下,加入了演员自己对于人物和角色的理解,在把握骨架旋律不变的前提中,融入了新的韵腔风格。在舞台艺术方面,山西晋剧更注重唱腔,注重听觉美,忽视舞台显现和服装道具的作用,风格较为粗犷。而流传到张家口的晋剧在这方面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张家口晋剧受到京剧影响颇深,在扮相、舞台、道具、服装方面更加讲究,注重给观众带来视觉美的享受。除传统的三桌六椅外,张家口晋剧按剧情配置布景。画面强调美化,再加水、云、雨、雪和幻灯投影的配合,烘托舞台气氛,增强演出效果。张家口晋剧是晋商文化的彰显,通过历史的留存和文化交融的影响,构成了一个穿越时空的“走东口”文化区域写照。然而在山西晋剧产生之初时,人们肯定没有预想过会有如此的广泛传播,晋商们的无心之举,使得晋剧一路向北传播到了内蒙古,而这正是印证了“走东口”文化对晋剧的传播起到的客观促进作用。人口的迁徙注定带来了文化的传播,“冀韵”的创新,无疑是建立在“晋腔”的文化传统之上,中间既有“我者”也有“他者”,晋剧的广泛影响也张扬着“东口”文化,具有历时与共时的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