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上天赐给我们每个人有两只耳朵,一双眼睛,但只有一张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多看少说话。”
同样的意思,中国也有一句老话叫作:“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在与人沟通中需要注意说话方的“弦外之音”。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与人的交通流沟通中有大量的话不用直接说出来,只在话里带出来就行了,加之有些言辞也不能直言,得靠暗示来表达。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能在交流时更为精准地把握对方的想法,达到顺畅沟通的目的。
举一个例子:“没时间”就是个挺有意思的回答,其言外之意就是“不想干,或者不想与你干”。
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与人交流或者要相约去干什么的时候会经常听到“没时间”这样的回答。似乎“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是一个原因或者理由。但实际上没时间是不做的理由吗?你来听一听“没时间”这句话的的另一些表述就明白了:不重要、性价比不行、收益不大、没意思。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当你想请朋友帮一个忙时,朋友回复说最近实在太忙了,可能没时间,抽不开身,然后就是不好意思云云的。乍一听,这个回答听起来比较体面,意思就是说“我呢,很想帮你一把,但确实因为手头一些客观事情的影响而走不开,并不是我主观不想帮你”,于是乎,这个回答的接受度就提高了。那么我们来换成相同意思的另一种回答你来感受一下“噢,是这个事啊,嗯,你这个人呢,对于我来说价值并不是很大,我呢,跟你的利益交集也不多,其实基本没啥交集可言,也不知道这次帮你了下次你能回报我什么,花这些时间帮你,有点划不来哦”。看看,这样的回答是不是就显得清晰多了?但是,怎么听着心里就不是那个味了呢?这是因为人需要自我欺骗。
明明就是内心里所想的主观理由,但口头表述上却包装得很是客观,于是乎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台阶下,你还会在心里想“对哦,他并不是不想帮助我,只是确实有碍于客观条件不行”于是,这样的话,那点淡薄的交情就还在那。但是,如果你不包装一下语言,直言不讳的表述呢?虽然别人其实也明白是因为你压根不想帮而已,但你过于直截了当的说出的话,那就无法完成自我欺骗了,没有退路,台阶下不来,会很挫败,有些人自尊心很重,觉得伤了面子,可能还会怀恨在心。
这就是人性,人就是这样的设定。所以,你要清楚,只要有人跟你说没时间,其本质就是再说你的价值不够大、或者对他没什么价值;只要有人说没时间去做某事,那就是他对这件事不看重,或者这件事对他来说并不重要。而这里的本质并非他抽不出时间,而是抽出时间去做这件事的回报不够直接、不够确定、亦或是不够预期罢了。
比如说,跟谁一起吃饭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一个优先级安排,跟你吃饭?那当然大概率没时间了,但要是跟巴菲特、或者是自己的偶像、或者是心仪的人一起吃饭,可能你就会提前个把月都规划好饭局,并设定日程闹钟,提前准备谈话稿等等。
所以才会有那句台词说“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看起来大家都称兄道弟重情重义,其实大都在嘴上,至于真实情况如何,心里面都清楚得很。哪有什么没时间,就是不想干、或者不想和你一起罢了。
同样的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本意也有不同,因此,我们日常在与人交流时,要尽力揣摩对方话语中所隐含的意义,这样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言谈举止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流露出其内心的情感,因此,听弦外之音也是“察言”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把握主动,更好地交流沟通。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是最好的鼓励,如果你也有更好的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