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天“一代名伶”梅兰芳的家里卧病在床的梅兰芳一脸憔悴,给他看病的吴医生,颤微微地拿起针头,却怎么也不忍给他打下去,因为之前梅先生已经被打过两针了,如果再打的话,弄不好会危及生命的。
脸色苍白的梅兰芳用尽全部力气,抓住医生的胳膊,他斩钉截铁地说
“吴医生,你打,如果出了问题,我来负责,我宁愿死,也不会给日本人演出。”
这打针和给日本人演出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呢?
原来当时正值抗战最困难的时期,鉴于梅兰芳在国内外的名气,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府,为了更好的宣传他们所谓的那套“大东亚共荣”,数次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都被他予以拒绝,最后被逼无奈,甚至“蓄须明志”,因为梅兰芳在舞台上出演的是京剧中的“旦角”,留起了胡子当然就不能演出了。
可是日本人并没有放过他,三番五次请他出面,甚至直接威胁他的人身安全,万般无奈之下,梅兰芳选择打“打伤寒针”,使自己真的患病,为了加重自己的病情,梅兰芳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接连打了三针,这才暂时躲过了日寇的骚扰。
其后,在国际上和日本国内的压力下,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府最终放过了梅兰芳,这背后是否有隐情?
要想了解这个答案,就要从梅兰芳先生的经历谈起了。
“先天不足”的京剧大师
年,北京的一家戏园子里,一个少年正在刻苦地学习京剧表演,为将来可以登上舞台而努力,教戏的老师一遍一遍教导这个孩子,可是其他孩子学戏,两三遍就学会了,可这孩子,老师教了十几遍,还是连台词都记不住。
愤怒的老师拿起戒尺,狠狠的打在了孩子的屁股上,几下后,老师忽然有些颓废,只见他放下戒尺,失望的对孩子说
“畹华呀,这不怪你,是祖师呀不赏饭呀!”
这一对师生,就是当时的京剧名家朱小霞和后来成为一代大师的梅兰芳,那年他只有8岁。
“兰芳”是他的艺名,梅兰芳的真实姓名叫梅澜,畹华是他的字,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出生在北京,他的爷爷梅巧玲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京剧演员,也是我们现代京剧的奠基人之一。
梨园行业是个很封闭的圈子,一般都是父子相继,梅兰芳的爷爷梅巧玲为人豪爽仗义,又乐善好施,几十年演出的收入,大多都周济了旁人,因此梅家的生活并不宽裕。
在梅兰芳四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一家人的希望和家族传承,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
可是要想继承祖业,必须要有先天的优势,而梅兰芳不论资质,还是嗓音,都有先天的不足,再加上他还是单眼皮,眼皮下垂,目光无神,并且反应迟钝,在朱小霞那句“祖师爷不赏饭”的评语后,已经没人肯教他了。
那么,梅兰芳后来又是如何成为“京剧四大名旦”,“梅派”大师的呢?
这就要得益于梅兰芳爷爷梅巧玲当年结下的善缘,梅巧玲为人仗义,当年提携和帮助过很多圈内的后辈,其中就有一个人,名叫吴菱仙。
吴菱仙看到梅老先生的孙子,因为天分问题,无人教授,他不忍自己恩人的传承断绝,接过了这个担子,担任了梅兰芳的启蒙老师。
吴菱仙和朱小霞不同,他认为虽然梅兰芳的天分不高,但是经过努力,经过训练,还是能吃上“梨园”这行饭的。
有句话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天的缺憾,不一定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反而有时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成绩。
吴菱仙是当时著名的皮黄青衣演员,他教导梅兰芳和朱小霞最大的区别是,“更有耐心”,据传,在学戏时,其他弟子要练习十遍,而梅兰芳就要练上30遍。
每当梅兰芳练戏的时候,吴菱仙先生都要在他面前放一个竹筐,唱一遍,丢一个铜板,即使梅兰芳已经学会了,也必须丢够三十个铜板为止。
梅兰芳的每一个身段,吴先生都要亲自过目,一旦出现差错,必须从头再练一次,除了这些,吴菱仙对梅兰芳的个人生活,也管束的十分严苛,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甚至出门散步,探亲访友都有严格时间规定。
八九岁,正是一个男孩子喜欢玩闹的时候,很多孩子会十分反感老师的管束,而梅兰芳则不同,他十分感激吴菱仙的关心,不仅按时完成老师交代的训练任务,还时不时的加大练功的范围和强度。
为了练好跷功,梅兰芳在一条长凳上放一块砖,将自己双脚绑在两根木棍上,再站到这块砖上,这样高强度的训练,经常使他的大脑缺氧,头晕,呕吐,几次竟昏倒在训练场上。
从梅兰芳的学艺经历来看,吴菱仙先生教导他的,大部分是“旦角”的基本功,而随着技艺的精进,梅兰芳并不想止步如此,他四处向业内人士请教,几年下来,不仅自学了武生的功夫,还掌握了旦角剧目里的各种打法。
年8月17日,吴菱仙先生把瘦小的梅兰芳抱上戏台,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表演,和其他首次登台的演员不同,梅兰芳一点也不怯场,面对满堂的观众,他内心兴奋不已,第一场演出,竟然不出半分差错,似乎他就是为京剧舞台而生的,吴菱仙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次善意之举,竟为京剧行当,培养出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家。
梅兰芳没有辜负吴菱仙的栽培,他用自己的毅力、耐性和奋发的精神,在我国的京剧史上,塑造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梅花香自苦寒来博采众长终成一代大家
我们都知道梅兰芳的先天条件很不好,特别是眼神,单眼皮加上天生的近视,使他看起来目光呆滞,双眼无神,这自然成了限制他发展的最大障碍,可一次,一个朋友的无心之举,却解决了梅兰芳的最大难题,
在梅兰芳17岁那年,朋友把几只鸽子当成过节的礼物送给了他,从此梅兰芳就有了一项特殊的爱好,养鸽子,并且这一养就是一辈子。
随着喂养鸽子的时间增多,梅兰芳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动物,并且他还发现,这个爱好对他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都有好处
几十年后,梅兰芳在自己的自传里,曾这样总结养鸽子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养鸽子首先要起得早,这样便于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肺部的新陈代谢。
第二,鸽子飞得极高,要想辨别自家的和别人家的鸽子,眼睛必须要长时间地盯住它。
第三,指挥鸽子要用一根又长又粗的竹竿,全靠两个膀子的力量来支撑。这样经常挥舞竹竿,不但练就了臂力,还锻炼了全身的肌肉。
早年间,梅兰芳有轻微的近视,眼珠不灵活,于是每到黄昏,他就把自家的鸽子赶向空中,眼睛盯着鸽子转动,长年累月地坚持下来,他的眼睛就越来越灵动,越来越明亮了。
爱好和成功有时就是这样密不可分,梅兰芳不仅从中享受了养鸽子的乐趣,更是练好了自己的臂力和眼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随着演出的增多,梅兰芳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他20岁的时候,已经名扬京沪两地,但是此时的他却没有年少得志的骄狂,在苦练自己技艺的同时,梅兰芳还吸收各门各派的优点,然后融入己身。
年11月,梅兰芳第一次来到上海,在那次参演的剧目中,梅兰芳首次挑战一人分饰两角,并且是不同扮相、不同行当、不同演法的两个角色,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梅兰芳却并没有因为这次演出的成功而自得,反而对上海演员的化妆技巧产生了兴趣,在回到北京后,便耐心琢磨,终于设计出一款新型的脸型标准,这就是后来梅园行当中,有名的“鹅蛋脸”。
除此以外,梅兰芳在京剧的创新上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刻画出的女性形象和装束扮相,大大丰富了当时的京剧舞台,对京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年4月到年9月,这一年半左右时间,梅兰芳不仅编演了11出新戏,还整理和出演了很多传统戏,特别是在京剧旦角艺术上,他结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特点,开创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唱腔,由此形成了“梅派”雏形,这也是梅兰芳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原因所在。
只有学别人之所长,弃自己之短,不断创新,打造自己的个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梅兰芳深谙此道理,才能博采众长自创一派,并使“梅派”发扬光大。
梅兰芳先生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更是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第一人”,为了更好的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戏剧,梅兰芳先生向朋友借钱,独自出资承担了这次美国巡演的所有花费,为了这次演出,时年36的梅兰芳,整整准备5年之久。
年的美国,正值经济危机,市面上很是萧条,很多国内朋友劝他等经济好转了再去,梅兰芳则认为,正是因为经济的不景气,人们才会选择去电影院,剧场这样的场所,去观看表演,他认为这才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美国的媒体对这位中国艺术家的到来,并没有抱有多少善意,当时的,《纽约时报》曾调侃道
“你们要看东方的戏剧,就要不怕烦躁……”
年2月16日,中国的京剧第一次登上美国纽约百老汇的戏剧舞台,人们很早就聚集在美国纽约百老汇第四十九街的大戏院里,怀着好奇的心情,期待着来自神秘东方的戏剧艺术。
当梅兰芳在清亮悦耳的音乐声中,出现在美国观众面前,立刻就传来一阵惊叹,这个身穿华丽彩服,一身高贵的东方美人,用“她”的一颦一笑,用“她”的的步伐和手势,用“她”悠扬的唱腔,给现场美国观众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语言和文化也许不同,但艺术是共通的,当锣鼓声停,幕布垂下,人们才从惊叹中回过神来,对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艺术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梅兰芳先穿着戏服,向台下的观众鞠躬谢幕,其后又卸下妆来到台前,当美国人看到,刚刚在舞台上表演的“东方美人”,竟然是一名男士时,无不惊讶的长大了嘴巴。
他们要求梅兰芳穿上戏服再次谢幕,整场谢幕就达到了十五次之久,后来百老汇老板都看不下去了,他以演员太累,明天还要为由,安抚住了疯狂的观众,这种场景在美国戏剧表演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梅兰芳在美国百老汇的首次演出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各大媒体闻风而来,那一段时间,梅兰芳的形象出现在美国的各大报刊上,甚至在一次鲜花展销会上,人们把一朵花,以梅兰芳的名字命名。
一个狂热的粉丝,在三周内观看了梅兰芳先生的16场表演,场场都不落下,再听闻梅兰芳先生正值36岁,她就把36株梅树住进了花园,并将其命名为“梅兰芳花园”。
在当时的纽约的大街小巷,掀起了一股疯狂的“梅兰芳热”,那一张门票在黄牛手里被炒到上百美金,还是一票难求,没看过梅兰芳表演的人,上了大街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可见当时的狂热程度。
梅兰芳的表演之所以如此的受欢迎,一是我们的京剧艺术的魅力,更是由于梅兰芳先生多年来的精心准备。
人们惊叹梅兰芳表演的同时,更称赞的是他的人品,正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才彰显出他一代大家的风范。
隐居绘画蓄胡明志一代名伶的民族气节
年,日寇大举侵华,为了不给日本人演出,梅兰芳举家从北京搬来上海,后又移居香港,即使如此,日本人仍没有放过他,时不时的就有日为汉奸前来骚扰,希望他能够重新走上舞台。
在来香港以前。梅兰芳多次通过演出,为抗战募捐物资,他那时的作品,多为宣传抗日为主,如他出演的《梁红玉擂鼓震金山》,以南宋抗击金兀术的故事,激励民众抗日的决心。
为了避免特务们的骚扰,梅兰芳留起了胡子,就是要告诉别人,自己不再登台,当时日本驻军司令看到梅兰芳留起了胡子,大吃一惊,惊呼道:“您这样的艺术家怎能退出京剧舞台呢?”梅兰芳则以年龄大了,嗓子不行,身体有病为由,敷衍过去。
香港沦陷不久,梅兰芳又回到上海,由于他的大量存款都存在了香港的银行,此时都被日本军方冻结了,再加上他蓄须明志,发誓不再登台,于是就没有了生活来源。
这时候梅兰芳想到自己还有一种爱好,就是画画,为了家里的柴米油盐,他准备靠卖自己的画,来补贴家用。
大家听说梅兰芳先生卖画,无不掏钱购买,两天不到就全卖光了,这时有人提议要梅兰芳先生办私人画展,他欣然同意了。
可在画展当天却出了问题,原来他自己挂在展厅的画,竟然被日伪汉奸贴上标签,不是写着“冈村宁次长官订购”,就是“汪主席订购”,见此情景的梅兰芳义愤填膺,他拿起刀,把自己辛苦创作的画作,全部毁坏,他不允许自己和这日寇汉奸有半点关系,从此后,梅兰芳再也没画过画。
当时臭名昭著的76号,为了讨好自己的主子,他们邀请梅兰芳夫妇赴宴,梅夫人独自前往,他们为了迫使梅兰芳能够上台演出,向梅夫人展示了监狱的38套酷刑,梅夫人怡然不惧,她告诉汉奸们,“梅兰芳先生宁死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绝对不会为日本人演出的。”
在梅夫人赴宴的第二天,日伪汉奸退而求其次,只是要求梅兰芳先生露一次面,而这个条件却不好拒绝,梅兰芳知道敌人绝对会在此事上做文章,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脱。
梅兰芳先生知道这个借口不能让日伪汉奸们死心,就必须让自己真的生病,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梅兰芳强行让医生给自己打了三支“伤寒针”,这种药可以让人高烧达到42度,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这样的高烧,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为了不跟日寇汉奸们粘上半点关系,梅兰芳先生丝毫没在意自己的安危,他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样做了。
听说梅兰芳真的病了,日本人带着医生过来检查,看着梅先生真的发了高烧,只能作罢!
此后,日本人又几次三番邀请梅兰芳上台表演,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了,那么凶残的日寇为什么没对梅兰芳下毒手呢?
这就要从梅兰芳在日本国内的地位来讲了,我们都知道,自明治维新后,日本人“脱亚入欧”,不再将中国人放在眼里,很多中国的名人,他们都把发音改成日本发音,比如鲁迅先生;而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则是用的英文发音,可是”梅兰芳“这三个字,却是完完整整的中国发音,这件事令日本国内的学者都惊奇。
在年和年间,梅兰芳曾两次出访日本,年,20岁的梅兰芳抵达东京后,日本首相原敬和全体内阁大臣以及各国大使都参加了由中国大使馆举办的欢迎宴会,一个演员受到这种级别的待遇,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不同于抗战日期,梅先生的“蓄须明志”,更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后,梅先生代表中国政府第三次访日,这是纯粹的民间文化交流。
在此期间,梅兰芳先生以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跨越了国界,跨越了语言,也跨越了意识形态的障碍,即使以前从没有接触过中国京剧的日本观众,也为他的表演而赞叹,被他的魅力所折服,这就奠定了梅兰芳在日本文化艺术界的独特地位。
年,日本发生了7.9级的关东大地震,强烈的震波覆盖东京、千叶、神奈川、静冈、山梨、琦玉等一府六县,共造成9万1千人死亡,失踪人口达到1万3千人,约47万户房屋被彻底毁坏,直接造成的损失几乎和当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同。
而梅兰芳先生在得到消息后,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进行义演为日本关东大地震的灾民捐款。
当时日本的报纸《读卖新闻》上曾这样报道
“当时的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从海外来的救援船纷纷抵达了码头,其中最先抵达的船是中国的新铭号,而向日本捐款的第一人就是梅兰芳大师。”
年,也就是地震后的第二年,梅兰芳先生第二访问日本,在其国内,多次公演,筹集资金救济灾民,因此无论是日本的文化界,艺术界还是民间,都对梅兰芳先生报以最大的尊敬,这也是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期间不敢过分的难为梅先生的原因。
年5月31日,梅兰芳先生以67岁的高龄在中国科学院出演《穆桂英挂帅》,这是他演艺生涯的最后一场戏,两个月后,也就是当年的8月8日凌晨5时,梅先生病逝于北京。
国家为了纪念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特降半旗致哀,梅先生一生创造了无数个传奇,他创造了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他提高了“戏子”的社会地位,他的爱国情怀,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包容之心,无不让世人惊叹,“戏子人生,君子人格”也许先生一生最标准的写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24.html